1989年后,“胡耀邦”成为一个禁忌。到1994年,胡耀邦逝世五周年,《炎黄春秋》刊登了胡耀邦的照片,还有一首白话诗。

   这首诗出版后,有关部门打电话给《炎黄春秋》,要求封存杂志。“其实电话来的时候,杂志早上街了。”《炎黄春秋》副总编辑徐庆全说,他们依言封存了剩下的杂志。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这期杂志又出现在市场上。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1995、1996年,《炎黄春秋》又发了一系列有关胡耀邦的文章。尤其在1995年,胡耀邦诞辰80周年,戴煌出版了《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也与《炎黄春秋》有关。“戴煌写完一篇,我们这里发一篇。发了胡耀邦两万多字,那时候我是责任编辑。从那以后慢慢地写来写去,胡耀邦就‘脱敏’了,”徐庆全说。

   近日,随着电视剧《历史转折的邓小平》热映,胡耀邦、赵紫阳等人“脱敏”的话题引起不少热议。《炎黄春秋》副总编辑徐庆全向凤凰网讲述了胡耀邦“脱敏”的一些故事。

  

   李锐、胡耀邦的“脱敏”故事

  

   凤凰网资讯:在《炎黄春秋》筹备创刊号时,社长杜导正就想到要约李锐写一篇稿子。为什么要约李锐写稿?

   徐庆全:杜老的想法是给李锐“脱敏”。他说:1989年风波后,中宣部和中央一些部门把他视作持不同政见者的代表人物,还有杜润生、于光远、李昌,反自由化以后,中共党员登记的时候,就不给他们登记。还是陈云说了公道话。他们不让发表李锐的文章,换句话说,“李锐”这个名字不能见报。李锐写了一篇关于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文章,文章内容没有丝毫问题。我坚持要发表李锐这篇文章,为了稳妥起见,那就让李锐用个笔名发表吧,李锐说,那好,就用“怒吼”的笔名。这笔名怎么能用?一些人就是不同意发表李锐的文章,我急了就去找萧克。萧克说,还是发吧,发了以后如果有人提出意见,你就这么回答他:这篇文章是萧克审查过的,你有意见请给萧克打电话,萧克的电话号码,我可以现在告诉你。发这么一篇文章都那么难。

   李锐的名字一见报,就给这位老人开了一个口子。此后,他不仅成为本刊的作者,还是本刊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凤凰网资讯:那胡耀邦是如何脱敏的?

   徐庆全:1989年,中央前总书记胡耀邦去世后,因为种种人为的因素,使报刊上对于这位对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领导人,一直缄口不言。对于这种非科学的历史态度,杜老一直想有所改变。1994年,在胡耀邦同志逝世5周年之际,杜老就想借此机会有所突破。在1994年初,他就请两位作者写纪念胡耀邦的文章,文章没写成。到了2月份筹划第四期刊物时,杜老就出了个主意,在封面二登胡的一版七八幅照片,编辑部写了一首纪念胡耀邦的白话诗。对于杜老这个想法,编辑部内部意见不统一。有人反对这样做;也有人说是否要送审。杜老说不能送审,一送审就麻烦。杂志出版引起震动。上面领导说,你们又捅了乱子了,还没有发行出去的杂志赶快销毁。杜老当时在外地,当电话问他怎么办时,他回答说,不予理睬,这事不能动摇,要算账以后再算吧。后来那位领导对杜老打招呼,说当时也是好意,上面说话了,自己是心有余悸。这一关就闯过来了。

   刊登了纪念胡耀邦的照片后效果很好,胡耀邦的名字也“脱敏”了,杜老就想连续做关于胡耀邦的系列文章。真理标准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包产到户,胡耀邦功劳最大。杜老挑选了两位记者采写,他们想看组织部的有关数据和档案,退下来的老部长陈野萍支持,新部长吕枫说:“你们写不写,我不说话。中组部不参加,档案材料不能看。”过了一个月,杜老不死心,后来找了他在新华社时的部下戴煌,他是新华社国内部特派记者,有胆量有才华。他说他早就想写关于胡耀邦的文章了,手上已有一些材料。他很快写出一万六七千字的文章,文章中有些“刺”,杜老改了三四遍。

   当时我是这篇文章的责任编辑之一,曾几次到作者戴煌家里请教。杜老对我起草“编者按”和“导读语”,也是字斟句酌,一字一字的修改。为了突出胡耀邦一心为人民的形象,我将耀邦改写过那幅著名的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放在题首。杜老看后很高兴,印象中是第一次对我的编辑工作提出一点表扬。

   文章选择在1995年第11期发表,正是耀邦80岁诞辰。刊登后引起震动,但安然无事。杜老兴奋地说:我们打了一个很漂亮的胜仗。1996年,接连又发表了戴煌的《大右派葛佩琦的铁案是如何翻过来的》、《福建地下党冤案平反的一波三折》,对耀邦的宣传已经不再是禁区了。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戴煌撰写的《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书,至今还在海外畅销。接下来,杜老又组织张爱萍大将等一批名人撰写了怀念胡耀邦的多篇长文,又请田纪云写了《近距离感受胡耀邦》,连沉默了十多年的胡启立也特地为《炎黄春秋》撰写了怀念耀邦的长文《我心中的胡耀邦》。

   2005年是胡耀邦诞辰90周年,杜老在三四月份就指示我们,一定要大张旗鼓的宣传胡耀邦,组织稿子。为此,我通过龚育之得知1986年参加《精神文明决议》起草的郝怀明写了一篇文章,立刻与老郝联系。拿到稿子后,杜老反复读,反复斟酌。到了9月份,听到传言说中央要隆重纪念胡耀邦诞辰90周年。杜老说,中央隆重纪念,当然是好事。我们还要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为此,他主持召开了一个“为纪念耀邦诞辰90周年组稿座谈会”,最后定下让包括他在内的支持《炎黄春秋》田纪云、胡启立、李锐等“十四老”都写文章。他对我说,有些人写不了没有关系,你去访,给他们整理,再送他们看。这样2005年第11期杂志发表了纪念胡耀邦的11篇文章。杂志在11月1日发行,不几天就接到中宣部电话,说我们违反了规定,问我们印了多少册,我们说五万册左右,他们说这一期禁止发行,我们回答说已经快发完了,大约还有五千册。他们说,先把这五千册给封了。

   半个月后,中央在北京人大会堂隆重召开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杜老也被邀请与会。会后,我们接到给中宣部的电话说:那个事情就过去了。

  

   我们收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伸张正义”

  

   凤凰网资讯:1995年11月,《炎黄春秋》出版了一系列胡耀邦的文章后,读者反响如何?

   徐庆全:反响相当大。很多人都知道胡耀邦是受冤屈的,我们收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伸张正义”。

   凤凰网资讯:戴煌出版《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也是在你们发表的基础上成书的。出版过程中,有遇到一些曲折吗?

   徐庆全:曲折大了。本来因为戴煌是新华社的人,新华社想出这个书,但是通不过审查。要求他们送到中央文献研究室审查,但审查没有通不过。

   凤凰网资讯:他们当时说通不过的原因是什么?

   徐庆全:胡耀邦太敏感了呗。

   凤凰网资讯:那后来怎么通过的?

   徐庆全:我了解的情况是这样:新华出版社没有办法,后来中国文联的老总缪力不知怎么知道了这本书。是新华出版社找到她,还是她从别的的渠道知道消息,我不了解。缪力想要出版这本书,新华出版社觉得可以,你只要能审批下来,我们两家联名来出版。

   缪力为什么敢大包大揽?是因为她的一位亲戚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惠,也是我的老领导。当年他创办《百年潮》时,他任社长,我任社长助理。我这位老领导很有魄力,思想解放,也是党史专家。他听缪力说文献研究室走不通,就转到党史研究室来审查,后来在他的亲自推动下,这本书才被放行了。你看,我还保存着这本书最初的版本,中国文联和新华出版社两家联名出版的。

  

   赵紫阳脱敏?

  

   凤凰网资讯:在你们这里,赵紫阳又是如何“脱敏”的?

   徐庆全:如同胡耀邦一样,赵紫阳的名字也是禁区,媒体不能提。杜老总想找机会突破这一禁区。

   2006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了《陈云传》,书中陈述陈云在八十年代行状时, 没有避讳“赵紫阳”三个字。杜老知道后,决定摘取其中的一段,在杂志上发表。他说,这是中央官方的机构写的东西,已经公开出版。我们摘一段发表,不会犯忌。摘取的文章以《1988年物价闯关前后》为题予以刊发。

   做这样的试探后,杜老继续约请一些与赵紫阳有交往的前高层领导写文章。2007年7月刊登国务院前副总理田纪云的《国务院大院的回忆》,是八九年以来首次在公开报刊上正面出现赵的名字。随后,又连续发表了田纪云回忆改革开放的文章《近距离感受邓小平》(2007年12期),《经济改革是怎样搞起来的》(2008年1期),《对外开放是怎样搞起来的》(2008年2期),《八十年代经济改革十大措施》(2008年3期),每一篇都提到赵紫阳的名字。于是赵的名字渐渐脱敏。2008年第四期又刊登赵的秘书李树桥的文章《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决策机制》,也肯定了赵的贡献。

   经过一系列的文章后,杜老将早已在手的孙振的文章《我和赵紫阳的交往》交给编辑部,决定发表。这是一篇专门讲赵紫阳在四川任省委书记作为的文章。作者孙振是新华社记者,也曾是杜老的部下。杜老经过斟酌,将题目改为《文革后期我与四川省委书记的交往》在2008年第9期发表。

   文章发表后,当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引起很大的波澜,不过,风波还是过去了。

   凤凰网资讯: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将出现赵紫阳的影像,但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打出字幕。有人开始讨论“赵紫阳会否脱敏”的问题。

   徐庆全:你说电视剧上出现,就叫脱敏吗?我不知道新闻界的根据在哪里,其实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陈云传》,《邓小平年谱》,《李先念传》等等,这些书都有赵紫阳的名字,而且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啊,一点也不避讳啊。按照你说的“脱敏”,那么赵紫阳早应该脱敏啦。

   凤凰网资讯:比如说现在百度一下赵紫阳,就会发现很多结果,称‘根据法律未予显示’。

   徐庆全: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就从中央这个层面来讲,他们出的上面我提到的书,都是有提到的。

   凤凰网资讯:出版界跟大众文化的电视剧还是不一样。

   徐庆全:可是,大众文化也没有很多人关注赵紫阳啊。

   凤凰网资讯:这就是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赵紫阳?

   徐庆全: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事情,是因为传媒没做好。

   凤凰网资讯:你认为是传媒的问题?

   徐庆全:当然是传媒的责任啊。是一些传媒人不敏感啊——老想着“脱敏”,你不敏感怎么能做到给历史中的人和事脱敏啊?《陈云传》出版以后,我当时就买了,我们编辑部就议论,在这本书里面,一点没有避讳赵紫阳的事情啊,该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可是中央权威部门出版的啊。于是,我们就节选了书中的一段:《1988年“价格闯关”》,准备发表。我们和中央文献研究室联系,说要发表,人家就很欢迎啊。这一段历史,提赵紫阳最多。

   凤凰网资讯:赵紫阳也因为这个事情受牵连很大。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jie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7976.html
文章来源:凤凰网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