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推波助澜,把学术问题和群众的个别利益问题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联系,最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网络舆论和社会思想共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北京大学校党委在中共党刊《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中的一段话,被网络媒体以“有人别有用心借学术问题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为题转发,引发广泛关注。
在9月1日出版的这期《求是》杂志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校党委分别发表文章,谈论“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被认为是近期对中共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的集体表态。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意味着压制学术自由,遭致人们的厌恶。中国网民说得最多的辩护意见是,不应该把学术问题政治化。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不要疑神疑鬼,动辄别有用心,拿政治的大棒去打压学术。北大校党委也想表达这个意思,在宣誓对政治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及时、有效、坚决地进行斗争”的同时,也主张“对学术问题,要实事求是,加强引导,注意处理好学术与政治、淡化与泛化、堵与疏的关系”。
中共长期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意味着扭曲学术态度,背离学术原则,摒弃学术方法,把学术文本变成大字报写作,把学术结论视作政治口号,使得高校难有真正的学术研究,阻碍了人类智识的发展,破坏了世界文明的传承。因此,学术与政治分开的主张,得到广泛的认同。
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文学艺术界。“文革”结束之后,“纯文学”、“纯艺术”成为人心所向。事实上,这是以远离政治的态度反抗政治干预。
再后来,“纯文学”、“纯艺术”变成了艺术家不问政治的借口。“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是作家莫言不对政治事件表态的理由。他当然可以这样。不过,正如人们所指出的那样,这事实上也是一种政治表态,意味着对于政治强权的顺从和支持。他也终于没有忍住,直接为中共审查制度进行了辩解。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也与此类似:在谴责政治干预的同时,也在为躲避学术良知制造借口。皓首穷经埋首学术固然令人敬佩,但是通过学术发表政治见解是否就应该受人鄙视,甚至活该被打压?
且不说中共对政治的定义十分广泛,写一篇西藏生活的小说都有可能触犯政治,单就学术来说,很多方面也无法与政治分开,甚至本身就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从政治哲学到政策研究,从人权研究到法律问题,甚至文学理论与电影艺术,有什么不是政治的呢?自古以来,大多数政治学者、历史学者、法律学者、媒体学者……按照中国现行的意识形态标准,恐怕都是在“以学术问题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借”,不是“别有用心”,追问政治的正当性、制度的合理性和寻求美好的生活,就是他们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的学术目标。
在当下的政治环境下,这些领域的学术不包含“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及”的内容,恐怕很难称得上认真做学问。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