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凌迟名著?


张鸣

余生也早,在文革中度过的小学中学,纯粹是混日子,自己看了点书,免于成为文盲。混成了教授才知道,原来现在的教育,是怎么回事。中小学的语文,虽说选的范文不一定个个都好,但总有一些名篇。只是现在的教法,先中心思想,写作背景,段落大意,然后是字、词、句,句法,词性分析。一篇文章,甚至诗词,必须经过这样一番反复的折腾,每个说法,都有标准答案,这样的标准答案,有的是全国统一的,也就是说,凡是在中国参加的语文考试,必须得背牢这样的答案,否则,就肯定考砸了。吊诡的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背景,作者都未必知道,但编课本参考书的人们知道,不仅知道,而且知道标准答案。有好事者找来作者,让他做自己文章的题目,能及格就已经是奇迹了,全对,根本没有这个可能。

当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最直接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好好的文章,被这样反复凌迟,最后就变成了一堆垃圾,老师还强行要求学生把这堆垃圾都吃下去,再好的胃口,也会被吃成胃溃疡。所以,经过这番教育还能对阅读有兴趣的人,一般都是偷吃了零食,如果按照某些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一点零食不碰,专门吃学校供给的正餐,多半在考上大学之后,也就不看书了。即使是小说,也兴趣缺缺,要看,只能看电视剧。

这样的教学有多长时间了?我不大知道。一次参加一个活动,跟作家韩少功在一起,他比我大,文革前就上了初中。他说,他们当年每次发下语文课本,他抓来就看,还有点兴趣,老师一讲完,就感觉兴味索然。看来,文革前,至少部分地区,已经是这样教了。这么多年把人害下来,中国还能有人喜欢阅读,真是奇迹。

出版界告诉我,现在的中国的出版物,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教材。剩下的除了教辅,能让人自主阅读的书籍,已经不足20%了。而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是倒过来的,人均阅读量,比我们不知道高多少倍。而我们可怜的人均阅读量,还要包括教材。而教材和教辅,实际上属于强迫阅读。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甚至包括青年学生来说,不强迫,就没有人读书。中国网民虽然多,但众多上网的年轻网民,除了看视频,看图片(以女人大腿为主),就是看点明星的八卦。所以在微博上,明星的粉丝,超乎寻常地多。很多貌似读过大学的人,你稍微写的复杂一点,他们就看不懂了。也就是说,即使读过大学的人,阅读能力,也不敢恭维。

今天是世界阅读日,但是我们这个号称要打造创造力国家的文明古国,就是这样的阅读水准。不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民族无望。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