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朋友圈被柴静的视频刷屏了。根据我自己对环境和能源问题的粗浅认知,柴静这部片子并不算完美,尤其在关于雾霾解决方案的讨论中,的确存在瑕疵甚至是硬伤。

在前述前提下,抛开这个片子内容本身,随便谈几点:

【1】

我同意不少朋友指出的,不应该用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去要求这部片子。柴静拍这部片子,不是以新闻记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公民,一个环境社会运动的倡导者的身份。当然,因此你可以从她倡导社运的角度做评判。

【2】

社会运动,就是一个要讲姿态,讲传播的事。无论如何,柴静这部片子的确收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已经完全成功了,她收到了甚至可能超乎此前预想的效果。

【3】

许多人指出,柴静的这个纪录片能够得到传播,还是因为她是“前央视记者”,因为她的知名度使然,如果没有体制内的身份给她带来的知名度,这个片子不会有这样的影响力,也不会有这样的传播效果,由此,柴静谈不上什么“独立”,即使这个片子是她自掏腰包(即使她是找人筹款那也是她的能耐,而且她自己也否认了自己筹款)。我认为这种观点有道理,但没意义。

【4】

在中国,央视出镜记者的知名度,超过任何其他媒体的从业者。这当然是央视特殊地位使然。但是有这个身份的人多了去了,利用这个身份做什么事,就是每个个体的选择。柴静利用自己前央视记者的身份和知名度来干一件试图增进社会福祉的事,没啥好质疑的。

【5】

还有许多人指,柴静的这个片子是为能源涨价张目,为环保部门扩权张目,被别人利用了,当枪使了。当然,其实这种“XX被人当枪使”的论调,同样适用于许许多多其他的新闻报道,比如报道某个腐败案是给某一方当枪使等等。

【6】

且不说柴静有没有被当枪使,就事论事,被当枪使有什么不好呢?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进步,不是一个圣人“顶层设计”出来的,是一帮凡人,甚至有强烈欲望的人,通过反复的斗争、博弈和妥协,最终实现的。换言之,一个社会要发生变化,就必须要有撕逼,国王和贵族撕逼,最终妥协出《大宪章》,教派与教派撕逼,最终妥协出宗教自由。同样的,环保部和发改委、中石油、中石化撕逼,才可能妥协出一个环保和发展的平衡点,如果没人撕逼,一个体制里铁板一块,僵化的体制才会更僵化。

所以,有人被体制内的某一部分人当枪使是好事,要是你连被当枪使的机会都没有了,那个社会才更可怕。(别在这里鸡同鸭讲扯什么“文革”之类)

【7】

简单说来,成就一件好事,并不需要好的动机。罗伯特议事规则把这事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柴静干这件事,哪怕就是有功利的想法,政治投机的想法,也是正常的,看看世界历史,许多时候历史进步是由那些有强烈欲望而且有道德瑕疵的人推动的。几个坏人撕逼,很可能撕出一个好社会,一个好人独断,反而会变出一个坏社会。

所以,柴静的动机就算有问题,也绝也不构成反对者从整体上反对这个片子充足、正当的理由。

【8】

当然,有人可以唱高调了,你不必在体制内,在既得利益集团内选边站队啊,你可以以体制外的独立姿态做事啊,就不必被某一方当枪使了。这就是属于鼓励人冒险主义的乌托邦言论。真正的理想主义,不是天天想着要如何在姿态上表现出坚决和彻底,而是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条件,向目标脚踏实地地迈进。

【9】

批评者还可以说,这片子是为了配合最高决策层的政策。如果是为了配合当局的政策,这个片子就不好了? 这不陷入了“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非白即黑、二元对立、简单粗暴的逻辑里了吗?这部片子是政治正确的片子,有人甚至觉得这种片子是“小骂大帮忙”的片子,但是朋友们啊,你们看看央视现在正在播的片子,哪怕有一点“小骂”的成分么?在一个人人都在颂圣的社会里,“小骂”不说是不是一种勇气,至少也是需要智慧和技巧的事。

【10】

进一步地说,“小骂”可能也是执政者高超宣传技巧的一环,哪怕就是这样,又如何?执政者本来就高度掌握议程设置,这已经是既成事实。就算是有人利用权力来做这样的政策宣传,总比它用权力去号召全民反“占中”好吧?

【11】

从终极意义上说,任何执政者干一件好事,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长期更稳定地执政,无论在什么政治制度之下。

所以,你可以说任何政治势力的任何政策,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而非普罗大众,因此动机都是不纯的。当然,有的国家的政客比别的国家的政客动机更不纯。如果你一直死死盯住“动机”这一条的话,放心,你将没有办法进行任何有价值的公共政策讨论,因为公共政策本质上就是解决“利益”问题的,它是赤裸裸的博弈场,本身就不是一个“讲道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