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童拿着玩具枪对着经过的幼儿比划。摄:Feng Li/Getty Images

一名男童拿着玩具枪对着经过的幼儿比划。摄:Feng Li/Getty Images

温语清的大女儿七岁,小女儿两岁。她一直以为两个女儿感情很好,直到有天撞见大女儿在狠狠地掐小女儿。

最近一年,大女儿突然变得不爱上学,经常生病、闹情绪,甚至对妹妹说:“我要把你从窗户上扔下去!”

温语清感到恐惧和不解。当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一些父母选择迎接第二个孩子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现了适应上的种种障碍。年轻的父母们发现,他们不知如何来爱两个孩子。

 一碗端不平的水?

2015年10月,中国终止了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全面放开二孩。

此前,人口老龄化的压力驱使政府逐渐“松绑”人口政策。2011年,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被允许生第二个孩子;2013年,夫妻中只要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即可生养二孩。

二孩的全面开放波及全国8000万左右正值生育年龄的女性,其中多数是出生于独生子女政策下的80、9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被称为“独一代”。

一项针对80后“独一代”的调查显示,近67%的受访者希望或曾经希望家中有兄弟姐妹能与自己做伴。这种失落被他们投射到下一代,46%的受访者表示想生两个孩子。

但是,渴望二孩的“独一代”却遇到了抵触二孩的大宝们(在多数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里,第一个的孩子被称为“大宝”,第二个为“二宝”)。有研究者对苏州市2至10岁、父母是独生子女的大宝进行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孩子对二宝持消极、不接纳态度。

二宝的出现让一些大宝无法适应。在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门诊处,每周都会有一、两名因二宝出生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宝,此类咨询已占据门诊量的1/4。新闻上,近两年也不时见到一些极端案例:大宝以自杀逼迫父母放弃生二孩、扬言要杀死二宝、要父母写永远最喜欢自己的保证书……

焦虑的不仅仅是大宝。各类育儿论坛里不乏因“二宝出生、大宝不高兴”而烦恼的妈妈们。在大陆知名论坛天涯论坛上,帖子《生了二胎后,感觉对不起大宝的有吗》收获了超过五万的点击量和500多条回复。

在帖子里,这位妈妈坦承生下二宝后对大宝愈加冷淡:“以前儿子喜欢拉著我手入睡。现在我告诉他十点前睡觉,然后就不管他在自己房间里干什么了……”

另一位母亲留言道,自己一直忽略大宝,直到有天她抱著两岁的小宝看电视,五岁的大宝忽然说了一句:“不公平。”

感到不公平的不只是被忽略的孩子,也包括被宠爱的孩子。

“被好好对待的孩子的心理压力,不亚于那个不被好好对待的孩子,因为他的愧疚感太重了,”来自台湾的傅诗茜在上海做心理咨询师,专注亲子关系,“他们会担心如果有一天我变成那个孩子怎么办,也因此会更积极地认同父母。”

不少年轻的父母选择逃避这个艰难课题,他们在帖子下留言道:“坚定了我只生一个的信念。”还有人说:“有所偏爱是正常的”、“反正两个孩子的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家庭关系里的公平,对为人父母的独一代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如“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源远流长, 长幼关系与家庭权力丝丝入扣;而他们又是唯一一代独生子女,因为政策原因,从小独享父母的疼爱和财富。如何在家庭关系里处理“平等”,是年轻的“独一代”父母成长过程中缺失的一课。而这缺失的经验,就可能成为下一代的苦恼。

你是哥哥/姐姐,你要让著他

目睹大女儿掐小女儿的一幕后,温语清带著两个女儿一起去做心理咨询。

咨询师请7岁的大女儿画出她心目中的家。在那幅稚嫩的简笔彩色画中,只有大女儿和爸爸妈妈,没有小妹妹。

温语清很惊讶。

因工作繁忙,温语清和丈夫将照顾孩子的事分摊给家里的四位老人。这是中国家庭非常普遍的结构──四个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小孩。大女儿一直享受著六个大人的高度关注,直到小女儿的降临夺走了大人们的时间和精力,大女儿从焦点变成了“配角”,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难以消化。

温语清的大女儿开始通过生病、不上学等方式引起父母的关注。“当这些方式不是很管用时,她就会迁怒于妹妹,”北京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马泽中说。

有的大宝会对二宝、甚至怀孕的母亲拳脚相加。还有的会表现出行为退化,比如原本不尿床的突然尿床、吵著要喝奶瓶、生病、黏著父母。

“孩子心里也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事,所以他就开始出现一些大人所谓的异常事情,来提醒你‘我出现问题了’,”傅诗茜说。

遗憾的是,父母们未必能读懂这些讯号。

在一些案例中,大宝会变得格外懂事,听话,去讨父母的喜欢。“这会造成很大心理压力,也会在过程中慢慢失去真实的自己,”王海玲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北京德道幸福生活心理医学研究院任职,“这样的孩子以后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中国父母们似乎不知道如何同时爱两个孩子。遇到大宝同二宝纷争时,他们常常会搬出一句在华人家庭教育中源远流长的“金句”──你是大哥哥/大姐姐,你要让著他。尽管它更像是父母无力解决争端的一个借口。

在上海市妇联做心理咨询的李凌有一儿一女。哥哥小宇比妹妹小宁大七岁。小宁爱哭闹,小宇没有妹妹善表达。当兄妹俩发生冲突时,她和丈夫总会更多地责骂小宇。

李凌记得有次一家四口外出旅游,兄妹俩起了摩擦,小宁嚎啕大哭。丈夫不问缘由,当著众人的面训斥了小宇。小宇一下子爆发了:“爸爸妈妈不来你不哭,现在你就哭,我就要打你!”他冲过去打小宁,连他爸都拦不住。

家长们不能理解大宝的行为。在论坛里,不少父母会抱怨大宝不够“懂事”:调皮、总要粘著我、不愿谦让二宝、总和二宝起摩擦……焦头烂额的父母们期望大宝一夜长大,却忽略了这些要求对一个孩子来说有多么不公平。

爸妈真的爱我吗?

初一男孩小磊的父母曾来求助王海玲。

得知父母打算要二胎时,听话懂事的小磊突然性情大变。他开始经常和父母吵架,“你要敢生,我就去跳楼,你们就别要我了。”

小磊成长于虎爸虎妈式的教育下,一次考试没考好就会遭遇打骂。尽管这种严苛的教育模式一直争议不断,却依旧被不少“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奉为圭臬。

小磊的父母同样来自一个充满拳打脚踢的家庭。王海玲说:“他没有办法很理性地和孩子说话,就像一个家族轮回。”

80、90后们不管在青春期如何叛逆、如何不屑中国的教育传统,当他们成为父母时,却大量复制了上一辈的教育模式。这背后的心态是──我爸妈就这样教我,我不也好好的?

“但其实这些父母是带著很多心结的,自己没有意识到,”王海玲说。有些父母受不了小孩哭,就是因为他小时候不敢哭,一哭就被妈妈训。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Frank Cardelle)说:“生命中一个最不幸的事情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当小磊哭著跟王海玲说,自己怎么做父母都不满意,从来不夸他,他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时,王海玲明白,二宝的到来对小磊来说必然会是个折磨。“当孩子心里对父母的爱没有那么肯定,也就是安全感不够的时候,就会很担心二宝的到来争夺父母的爱。”

“二宝不一定会带来问题,往往是因为你原先的家庭教育已经出了问题,”王海玲说。

但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目前父母的功能对孩子来讲是普遍缺失的,”马泽中说。工作繁忙的独一代大多将孩子托付给祖父母,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2008年的一份调查显示,上海市祖辈参与孙辈教养率高达88.9%。

即使是全职在家的母亲或父亲,对孩子的陪伴质量也不高。王海玲接过一些个案,年轻的母亲尽管陪在孩子旁边,却只顾自己玩手机,对孩子的交流需求反应冷淡。

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被独一代们原封不动地带入了为人父母的阶段。

“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东西比我还好,你宁愿陪它也不陪我,说明我不是足够的好,”王海玲说。

类似的情况李凌也接触过不少,“有的妈妈陪孩子时心里很烦躁,孩子没有感觉到妈妈真心实意的陪伴,他的一些需求妈妈也没有很敏感地捕捉到。”

更多的父母并未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马泽中介绍,来咨询的多是教育程度和经济实力较好的中产群体,他们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数量众多的普通家庭里,有的问题被解决了,有的被忽视了,还有的被固化、留在孩子的生命里。

中国正在迎来二胎时代。人口学专家黄文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面开放二胎每年带来新增人口在300万到800万之间,估计中间值为500万。但如何公平、充溢地爱两个孩子,独一代的父母们真的准备好了么?

(温语清、小宇、小宁、小磊为化名)

(实习生王静仪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