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编辑注:本文为端传媒深度报道节选,阅读全文请订阅端传媒。

历史陈述与道德评价永远相互纠缠,不易区分。《芳华》里的人物是自由的人吗?

电影《芳华》剧照。 图:Imagine China

作者:郝建

【编者按】《芳华》改档原因至今仍是迷,在几天前的金马记招上,这部电影获得四项提名,意味着我们最终看到这部电影的机会又大了一些。影评人郝建观看了送往多伦多影展的国际版本,他对这部影片做了全方位的点评。的确,《芳华》是一个复杂的电影文本,它难以单单凭藉影片描述的时期,描述的对象,书写的语气来评判,它带有历史的复杂性,也带有如今中国文艺创作环境的复杂性。历史陈述和道德评价在这样的文本之中永远都不易处理。

大调性抒情中,爱情支撑了这个故事

[…] 也有人说《芳华》是老年版的《致青春》,弥漫着对某些痛苦荒唐年代的回忆,发出些许对青春的感叹,飘洒些对逝去年代的迷茫。

但是,对爱情的思考和诗意渲染超越年龄,超越时代,超越意识形态,具有普遍永恒感染力。

支撑《芳华》整个故事的,营造了最有力的感情高点的, 是作者对爱情的观察体悟。用美好的演员形象、娴熟的视觉表现章法,冯小刚写出了爱情撞墙的那种冰寒刺骨的痛感,写出爱情中被误解的无奈和角落中的独自呜咽,写出了昨日温情不再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无声悲鸣。

[…]

禁止放映:写作的年代与怀旧的禁区

[…]《芳华》故事里的爱情关系受历史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关系纠葛关系偏弱。刘峰拥抱林丁丁,在正常一点的年代只是追求误会,在文革中却是弥天大罪。所以这个作品不是青春片而是历史题材作品。这是今天的历史写作,是为了今天的历史写作。

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导演们不这样写历史。在1980年代,我们看到的是《红高粱》《盗马贼》《老井》,即使在1990年代初,我们还能看到《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冯小刚导演在那时候积极参加《编辑部的故事》,导演的作品是《一地鸡毛》《我是你爸爸》《一声叹息》这类电影,那些作品大多是王朔文化的电影衍生,内在意蕴总是在调侃和解构主导文化。听着那些名字,就觉得它们得不到政府奖项和大牌电影专家评选的金鸡奖。

今天,许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都具有早发性老年失忆症的特征,其症候是远期记忆清晰,近期记忆缺失模糊。要做心理分析,那是趋利避害的心理保护,是艺术创作时有意进行的现实规避和现实切割。

于是,我们看到《芳华》中红歌嘹亮,这是记忆,当然也是现实规定的怀旧内容和怀旧方向。

间歇着也营造些集体主义的归属感,文工团要解散,旁白说大家都舍不得这个集体。于是,全体都喝醉倒在桌上地上。《芳华》也穿插对外战争的暴力美学。《战狼》是暴力美学包装国家主义,点缀一点经过改造的拆迁故事来应和大众心底怒气。《芳华》也有抒发悲情,为弱势群体发声诉冤情的类似桥段。退伍后,刘峰去拉三轮车,市场办公室的人扯掉了他那根假肢,昔日文工团的女兵出来怒斥这些小小管理者:“操你妈,你们居然敢打伤自卫反击战中失去臂膀的『战斗英雄』!”

历史叙述与道德律令

面对《芳华》这类处理历史的文艺作品,我们永远遇到两个互相纠缠、不易区分的问题,这就是如何在历史陈述和道德评价两方面都做得对。这里我想回避用“平衡”这个词。因为这两者不是一个此消彼长、需要互相兼顾的、搞好比例关系的问题,而是每一个方面都需要严肃把握的问题。

[…] 影片主角刘峰是一个好人。“勇敢”“为了他人而牺牲”这些美德有超越历史的价值和魅力,已经具有了一种抽象超越的,纯的形式意义。但是,我们同时会对人物做出更高的判断,在自由的人,人的自由的意义上的评判和审视。同样是参战行动,同样是勇敢,我对刘峰和《邓寇克大行动》里道森船长的评价是不一样的。道森是出于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出于具有清醒历史认识和善恶之辨之后的选择。他看到儿子关起怕死士兵后轻轻的一句“放他出来”都显得那样有道德力量。而刘峰上战场,当然很勇敢,也显示出个人的美德,但是在一个更高的自由的人意义上,我们对他也会做出某种考量和评价。如果刘峰有更多的个体自由,就会有更多主体性,更多的历史自觉。如果刘峰能够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愿行事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命令,不知道他是否愿意到越南去打仗。价值悬空有时会导致语言的模糊。在影片的中文字幕中,写的是“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而英文字幕是中性的陈述“中越战争开始”。

同样道理,我们对《芳华》中那些文革中的抒情、美德,对那些场景和情景、情感的怀旧也必须放在自由人的标准下来考察、认识、呈现,它们具有自由选择的意愿和能力吗?

原标题:《芳华》:性感与暴力的历史写作,最终在中国成了政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