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中华文化”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第15行: 第15行:
 
#############################################################################################
 
#############################################################################################
 
-->
 
-->
==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何兆武]]教授曾发表过题为《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3158.html 何兆武|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ref>的文章,探究了中国无法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发展的前提是[[等级制度]]的瓦解====
 
科学从思想上,也从社会上对等级制度起着一种瓦解的作用。一切人和物,无论多么伟大或多么渺小,在科学面前其价值都一律平等,都服从同样的铁的法则,其间并不存在任何高低贵贱之分。
 
 
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首先必须和某个社会阶级的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阶级本身的利益需要科学。 这一条件正是西欧上升中的并且不久就取得统治权的市民阶级所具备、而为其他国家历史上的一切阶级所不具备的。
 
 
当时,西欧这个新兴的阶级迫切需要天文、地理、航海、制造、火炮乃至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贸易、社会、历史诸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这些知识和传统社会各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并不大。但在当时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社会阶级,而且整个社会也一直无法突破等级观念和体制的束缚。
 
 
====政治社会体制必须尊重和鼓励科学====
 
 
科学必须受到现存政治社会体制的尊重和鼓励,亦即现存的政治社会体制必须能够把大量的聪明才智吸引到科学事业上来。
 
 
[[文艺复兴]]后西欧各种学会和学院的建立与发展蔚然成风,这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
 
 
但这种条件在当时中国并不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知识分子]]的出路,他的地位、荣誉和价值,并不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汉代独尊[[儒家|儒术]]之后不久,班固就曾感叹儒术已经成为一条利禄之途。此后的[[科举制]],进一步满足了等级专制制度要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目的。直到近代为止,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不需要本身具有独立价值的科学知识,人们的聪明才智也还不可能被引向科学研究之路。
 
 
====思想主流是主德还是主智====
 
 
中国思想的传统,其主流是主德而非主智的,知识从来就是附属于德行,为德行服务的,它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价值,所以追求真理在中国首先而且主要地就不是指获得知识,而是指履行道德义务。儒家崇德行于上位,道家不但要求“绝圣”,同时还要“弃智”。中国[[哲学]]则习惯于用比喻,而不用[[逻辑思考|逻辑推论]]。归根到底,是认为更高一级的道德真理,是不能由更低一级的知识来加以保证或证明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知识或真理本身也没有独立的内在价值:我们不能(或不应该)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只能为尽人伦而求知识。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献身,都是为了仁义道德(成仁取义),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纯粹理性即科学认识上的真理(如伽利略因为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而遭受迫害)。
 
 
西方思想大抵上更多是属主智主义的。“哲学”一词在辞源上本来就是“爱智慧”。甚至像苏格拉底那样有着浓厚伦理色彩的人,也标举这样的口号:“知识就是德行。”
 
 
 
=== 中国数字时代 ===
 
=== 中国数字时代 ===
 
<!--  
 
<!--  

2024年4月30日 (二) 19:02的最新版本

中華文化,是中國以及大中華地區的文明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黄河流域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與外族的接触与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以夏商周三代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吉、凶、賓、軍、嘉五禮以及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核心。从自然环境演变研究和中华文明演变研究的大量科学积累显示,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结构”特征。(维基百科:中华文化)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