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玉树州孤儿学校师生时,在黑板上写下“新校舍,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当看到这则报道时,老秦很自然地想到了列宁。在前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中,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与妻子有一段对话,他们互让一只面包,瓦西里并坚定地告诉妻子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90年前,面对严峻的饥饿形势,俄罗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信:“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今天,面对被地震破坏的一片废墟,我们的领导人依旧坚信,“新校舍,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追昔抚今,从列宁到胡哥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会有的”,都是社会主义领袖对人民大众的庄严承诺。可以说,尽管历经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一代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前仆后继继续承诺。夲博秦全耀相信“会有的”承诺,一定会兑现,当然包括面包、牛奶、家园、校舍…… 但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呢?温总理提示主要指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 前苏联有了面包、有了牛奶、有了原子弹,却没了苏维埃。一位前苏共党员私下心情沉重地告诉李肇星前外长:苏共在有约35万名党员的时候夺得政权,在有约550万名党员时打败希特勒,在有近2000万党员时丧失政权……好像美国诗人惠特曼也说过,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和国土。 因 此,李肇星推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动力。信仰不是说教。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依然自觉自愿、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才叫信仰。马克 思本人就是榜样。他两次拒绝德国当局的高官引诱,长期忍受贫困生活,3个孩子死于贫病,写《资本论》得到的稿酬勉强够买烟抽。 李肇星在被聘为北大教授的演讲中,表示说:挨饿的经历,使得自己更加懂得人权的意义,和国外的人辩论时,人权话题屡屡出现,他便说“我挨饿过,我知道什么是人权,你挨饿过吗?” 对此天津著名学者谭汝为驳斥道:国外的政治家、外交家可能没有挨过饿(减肥和非洲灾区除外),但他们不一定就不知道什么是人权。中国60年代初期挨过饿,甚至几乎饿死的饥民们,今日黑砖窑被奴役的童工们,恐怕至今也不知道什么是人权。可见知道或不知道人权,与挨没挨过饿,毫无关系。 究竟什么是人权?请看《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2005·北京,第1146页):人权是“人和群体在社会关系中应享有的平等权力。包括人和群体的生存权、人身权、政治权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享有的民主权利。” 显然,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校舍会有的,家园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但最最关健的是老百姓活得会不会有尊严,会不会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不再拼爹拼爷分贫贱。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