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周立波的表演(碟片),觉得谈不上很好,也谈不上不好,就是个乐子。周立波有名的大蒜和咖啡的比喻,我个人也觉得很中性。我是尽可能不吃大蒜的,但嗜咖啡成瘾(最近在努力戒瘾)。但我的确不认为这两者有何高下。

但是后来我看了周立波过年时候在电信内部的一次团拜演出(网上),就觉得十分恶心。虽然说是内部演出,但不至于这样贬低竞争对手吧。从演出的笑声来看,电信老板们也只是有礼貌的笑笑,并不见得逗乐多少。这让我对周立波的感觉顷刻间倒向负面,就再也不会特地看周立波的什么表演。

间或看到一周立波秀,说实话,这个秀蛮糟糕的,问题不在于拿着纸(讲演提示稿)出演——事实上,很多所谓的脱口秀也是有提示稿的,只不过人放在摄像头看不到的地方,你不知道而已。问题在于这个秀的品质。但我以为,这个品质和周立波个人有关,但不是完全相关,这和上海一贯的媒体政策有关(我后面会谈到),故而不能板子全打在周立波头上。

就表演内容而言,周立波就是个及格,或者可以再高个五分。网上有一个秀,可以用“黄西”为关键字去查,那个笑话才叫讲得一个棒。但棒也是有原因的。

周立波那个表演,我个人看法是,离艺术还很远,但的确是一种文化:嘲讽文化。嘲讽的要义就在于嘲笑别人或者嘲笑自己。它本身是一种娱乐,既然是一种娱乐,就必须要有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如果非要较真,那还叫什么娱乐。

回到黄西的那个表演来,他就使劲地嘲讽。有时候嘲讽自己(中国人),有时候嘲讽别人(美国人)。他的听众基本都是美国人,当听到嘲讽中国人的时候,乐不可支是可以理解的,但听到嘲讽美国人自己的时候,听众照样哈哈大笑。有一场表演有副总统在场,他照样嘲讽之,也顺带嘲讽了一下美国总统,并以自己要参加竞选和准备竞选的口号政策为例,把美国政策嘲笑了个遍,也没见得有人拂袖而去。

嘲讽是一种批评,对待批评,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脸红脖子粗的去较真,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对自己健康不利。却又何苦?

周立波的演出是一种文化,但它绝对不是上海文化的代表。上海文化有所谓“海派文化”之称,既然是海派,那就是什么都有,你要找个代表出来,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地域文化是很难找到代表人物的。说大了去,你说美国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谁?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又是谁?这是无解的问题。

如果一个文化是博大且健康的,那就一定是多元的,多元的就找不到代表。如果能找到代表,就是一元文化。先不说健康与否,博大是万万谈不上的。说上海文化是找不到代表的,并不是上海文化博大,而是说当下的上海其实没啥子可供赞叹的文化。

我是一个上海人,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是很正宗的上海人:我生于此地,长于此地。

作为一个上海人,有时候对外地人(这不是一个贬义词,至少在我这篇文章中,只是一个叙述方便)的确颇有微词。举例来说,我居住的楼盘小区里,很多都是新上海人,比如我楼上楼下都是。小区里车子多得要命,如果我在晚8点以后回来,找个车位非常艰难。故而,通常在那个时刻,我就要在车里唠叨两句:靠,这帮外地人,搞得老子车都没地方停。

这是相当正常的感情诉求。所以说,如果上海地方有个政策,比较倾向于排外,从感情上,我是支持的。我经常在马路上跟在一辆找路的外地车后面导致一个绿灯没来得及过去。这个时候,我骂两句娘,有什么奇怪的。

但从理性上,我不会支持任何排外政策,因为从长远而言,对于上海没任何好处。但你不能说我是虚伪的。我喜欢美女,就非得和每一个见到的美女勾肩搭背乃至上床么?情感和行为,压根就是两回事。

至于吐痰啦插队啦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啦公众场合大呼小叫啦,上海人有,外地人也有,每个中国人都有,乃至每个地球人都有。这不是什么咄咄怪事,不用上升到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批判。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最痛心的是上海没有可供我骄傲的文化。这不是上海方言说得越来越少的问题。

文化是一种传播的结果,文化的传承,在今天这个非口语时代,主要靠的是大众媒介。而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上海有媒体,但无媒体精神。

很多年前,一位和《大桥下面》那个女主演同姓的部长一手策划了上海三大媒体集团之后,上海便无再无媒体精神(不过凡事皆有例外)。上海媒体的保守,实在难以相信这是上海这个地方的媒体。上海媒体总体上是死气沉沉的,是没有灵性的,是不具备深度和广度的。

上海本质上是个商业社会,商业社会讲究的是个和气生财,妥协为道。故而一旦在政策上有所管控的情况下,这种商业社会就缺少锐气。没有锐气,是上海媒体最大的毛病。而嘲讽文化讲究的就是个锐气,故而一周立波秀品质不佳,最根本的道理就在这里。

一个很有锐气的韩寒,他的blog以访问量来看可以视为是一种大众媒体。不过,请不要忘记,他在新浪上的blog,从属地来看,那是一份北京媒体。

缺少媒体精神作为载体的上海文化,无可避免的,没落了。这和经济啦方言啦,没有关系。

前面提到凡事皆有例外,上海还是有那么一两家媒体有锐气的,比如《东方早报》。但就是那么一两家而已,不成气候。

在我看来,如果非要给上海文化找个定位,套用“美国梦”的概念,打造“上海梦”是可行的。上海这个地方,总体说来还是重规则,治安不错的地方。赤手空拳跑到上海来打天下也是很多人的选择,结果也是有不错的,故而,力推上海梦不是不可以,更何况,史上就有“冒险家的乐园”这种称谓。

上海还是有几个蛮正面形象的代表人物的,韩寒算是在草根面前的正面人物,还有姚明、刘翔这一高一快的人物。上海要弄点上海文化,材料是不缺的。

但问题就在于打造的思维。基本上,管控式的思维注定了你要弄,也得是“规定动作”,而真正出彩的体操跳水表演,都是在规定动作之外的。

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是搞不出文化建设的。文化本质来自于民间,从草根而至庙堂。非要讲个什么政治正确,那搞什么文化?

全国意义上,打造省市名片形象好的,当属云南(不过最近大旱,对它所谓七彩云南是有形象损伤的)。但上海要做点宣传片,动辄就是高楼大厦。这种城市森林,哪里来的什么文化底蕴。高楼大厦,只会让人感觉到这是商业之都,而不是文化之都,到这里是来赚个钱,和理想,有关系,但关系不大。

上海啊,哪一天你能成为人们心中的梦想之都?

我前面说过,我是个上海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爱这方水土,我以我是一个上海人而自豪。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