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中国人民大学做演讲时,被三位网民扔下一沓“5毛钱”,引起轩然大波。其实也算不了什么轩然大波,伍皓当时反应平静,他表示,“在自己的意识里,把平等、自由、公平、正义、民主这些现代的政治文明理念融进血液里,才能发自内心,碰到这些情况以后,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理性的反应。”后来,扔钱的一位网友和伍皓取得了联系,相约会面探讨。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从对抗到对话具备了可能。不过,网络是复杂的,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某种思想场域内,这种对话本身也会遭到各种攻击。一位长期从事舆情监测的友人告诉笔者,他到推特上为伍皓辩解了几句,没想到遭到了重重围攻。

    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本身并没有错,什么人都是值得怀疑的,在不涉及严重人身攻击的情况下,这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对于伍皓这样的公众人物来说,他被怀疑实在太过正常,从他一开始组织“躲猫猫”网络观察团一直到现在,怀疑他的声音不绝于耳。伍皓为此既要承受体制内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也要承受体制外的冷嘲热讽,对于一个官员来讲,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坚持对所属领域的改革,殊为不易。当下的中国,伍皓这样的官员并不是太多,而是过于稀缺。这是一种悲哀,更说明伍皓之于改革的价值弥足珍贵。

    从官员的角度来讲,推动一些改革其实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伍皓在云南当地也曾遇到过相当大的体制内阻力,好在得到了主要领导的支持,才能够继续他的改革历程。在诸多可以想见的压力之下,指望一个改革者大刀阔斧,非杀出一条血路不可,愿望是良好的,但契合实际吗?那种绝对的高标准道德要求、高标准政治要求表述起来都没有错,然而真正的改革要想取得突破,不是靠豪言壮语,而只能务实地、一步一步地推进。好高骛远的改革诉求成为“杯具”的可能性要远远大过务实、改良。历史上这样的亏吃得还少吗?

    激进,不会给改革带来任何好处,而以激进的态度对待改革者,一副非把改革者拉下马的态势,除了让反对改革的力量暗自窃喜以外,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作用?没有一种平和的态度,没有一种良性的互动,对一切人皆不信任,对一切改革均带着有形眼镜,对于真心推动改革的官员来说,可谓腹背受敌。也许一些官员确实只是在搞“改革秀”,但一个官员只要愿意打改革的旗号,愿意来秀改革,改革不才有名正言顺、继续推动的希望吗?政治是需要妥协的,改革有时也难免存在一些妥协,上世纪80年代“香一年,臭一年,香香臭臭又一年”的历史教训按说已经摆在面前,为什么一定要步其后尘呢?

     和改革力量有机互动,这便是一门需要磨练的新学问。

在这里开始书写日记、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