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屡屡地震辟谣的反思

                                   王克勤 

    中新社刚刚报道,今天下午132506秒,在北京市昌平与河北怀来交界处(东经115.9°,北纬40.1°)发生M2.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初步了解,昌平区、海淀区局部地区少数居民轻微有感。

    看到这条消息后,我不得不说两句关于屡屡发生的地震辟谣“怪象”。之所以老百姓如此喜欢传播地震“谣言”,无非是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生命,都恐惧不可抗拒的大地震夺走自己及亲人的生命。除非这个人无视生命,没有人性,则对灾难会熟视无睹。

    最近民间在流传着本月25日到28日会发生地震的消息,昨天,北京市地震局就出来辟谣了:北京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于是我就在想了,既然能预测近期不会发生地震,是否就应该相信有关部门能够根据某地区地震活动是否正常来预测发生地震的时间了。

    刚刚获知昌平发生2.3级地震,还好,辟谣用词很精准,毕竟2.3级不具破坏性。

    作为居住在北京昌平的人,我很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可能我没有见识,或者胆量太小了。

    事实上,官方从来没有发布过地震预警,只是在每次有谣言出来的时候,积极辟谣。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古怪的悖论:有人不断讲“狼来了”,又有人不断说“狼不会来”,于是双方为此吵得不可开交。无论狼最近会不会来,这个不太好说。至少有一个共同的命题即——“狼有可能来”。

    既然狼有可能来,那么对于大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防御,以及真的狼来了之后,如何逃生,我以为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当务之急是做好——公开信息、正视问题,强化防御的事情。

    日本是一个地震高发国家,每年会发生众多各种级别的地震。对于地震信息,即狼会不会来的消息,日本像对待天气预报一样,随时在媒体传播。告诉公众,狼可能要来。至于你要不要防御,由每个人自己做出判断。也许有人正想着自杀呢!正好来了地震,借此了却自己的心愿也许多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有这样疯狂想法的人,我想是极其稀罕的。大部分人,我估计与我一样,热爱生命,想让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多活更多的时间,因此,大部分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保全生命。

    日本政府除了充分公开地震信息外,更为重要的是不断加强对全民地震防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在小学到大学的教科书中普及地震防御知识,日常在公民中进行地震防御的演练,号召每个家庭准备地震防御的必备物品等等。

    除此以外,政府还推出其他一系列防御地震灾害的公共措施。

    说到这里,我想到我的研究生白丽昨晚在自己的空间里写的一些文字,将她的《请不要只是急着出来辟谣》放在这里,算做给这个文章的结尾吧。 

    寒假在家,经历了寒冬早上山西人民户外等地震的一幕。

    殊不知,在“等地震”壮观的一幕上演前,运城发生了4.8级地震,而某地震局恰恰就在地震发生前辟过谣。

    所以,这次我很矛盾,我是该相信“谣言”呢,还是相信“辟谣”呢。因为双方都有专家说辞。

    周围同学已经开始积极学习如何避险、如何逃生、如何自救了,有的同学还去买口哨、手电筒、纱布等必备“物资”……

    其实,无论哪方有更权威的专家、更有理有据的解释,都不能成为我们屁民争执或纠结的关键,因为现在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如果地震真的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请广大市民不要信谣、传谣,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句话已经不能足以成为安抚民心的定心丸。

    所以,请不要只是急着出来辟谣。请各级有关部门在震后抢险、歌功颂德、把一次次悲剧变成喜剧之后,抽出一点点时间、分出一点点精力,普及一下防震和避险知识,因为在救援部队和物资到达灾区的之前,最有效的救援方式是“自救”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互救”。如果这很耗费财政支出,那么请至少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自学”的渠道。因为在书本上读到的那些基本逃生知识太基本、太抽象了,以至于我不知道如果地震的时候,我在宿舍,该怎么办?我在课堂上,怎么办?我在办公楼,怎么办?我在家里,怎么办?我在商场里,该怎么办?我走在马路上,该怎么办?我在公交、地铁里,该怎么办?……

    两年前,汶川地震后,我们全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很成功,但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和谐大地上悲剧一次次地无情上演的时候,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无奈地观望或只是天各一方献出微薄的帮助。

    我只想,在下一次够级别的地震发生时,我们的抗震能力不再这么脆弱;我们的避险逃生知识和能力不再那么太过基础;我们在别人的帮助幸运地降临前,有足够的自救和互救能力;我们大部分的救灾能力不再只是靠人海堆积起来;我们大部分的救灾人员和志愿者不再只是用双手来挖埋在废墟里的生命。

    真的,安不安全不是靠专家证明的,地不地震也不是用嘴说出来的。

 

 

我的学生从中央政府的网站及其他相关网站上找到了一些相关资料,提供给所有朋友:

 地震常识及如何自救互救

 

              地震的预报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地震预报方面,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时,我国做出了成功的预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在其后又成功地预报了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级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8月29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之间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最近十几年又有几次较好的地震预报。成功的地震预报不但极大地减轻人员伤亡,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震例说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为此各国地震工作者和专家都在努力探索。
    但是,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全球每年在陆地上发生的几次七级以上地震及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特别是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都未能作短临预报。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地震预报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上攻克。

                                   救生袋

    一瓶瓶装水,500毫升,一或两块巧克力糖,或一包饼干,十粒多种维生素片,一小包酒精擦擦净,或小瓶酒精消毒液(10毫升,塑料的)三张创可贴,一小包纱布。一瓶云南白药,一杆原珠笔,两根塑料绳,装在一个塑料袋,外加一个小布袋,(无布袋,两个塑料袋也可 )这些物品在普通药店均可买到。这些物品充分 考虑到你逃过第一次地震打击后,维持基本生命和简单自救的最简洁的需求,根据所有大地震的经验,大震之后,通往震中的所有的交通会全部阻断,而且天气一定很坏,几乎要全部下大雨,或刮大风,大部救援物资和专业人员救援队最快也要3-5天赶到,少数救援人员虽可以进入,但死伤人员太多,救治不过来,76年唐山地震是这样,85年墨西哥大地震亦如此,目前从汶川救灾情况看仍然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以上物品简要的介绍一下用途:

    巧克力热量蛋白质均人体所需,多种维生素对维之持基本生命活动抗打击,修复伤口作用很大,塑料绳可以利用周围小物品固定你患肢,只要你有一只手没被被压住就可以自救,当你被救援人员救出后,非常万幸仅有上肢或下肢骨折,给你进行初步复位固定后,(加板或石膏,你一定要自己用笔记下固定的时间,(这就是原珠笔的作用,)两个小时提醒医护人员给你松一下固定带,防止肢体血液循环受压,导致肢体坏死,造成截肢,最长不要超过四小时;这是地震救治中常发生的情况。

       

                地震中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1.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2.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3.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4. 避开人群,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同场合下的避震措施

户外人员
①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②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③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④ 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学校人员

    学校怎样避震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街上行人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行驶中的车辆

① 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② 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楼房内人员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不要乘坐电梯,这两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在商店里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在家里
① 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

②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家庭避震秘笈

① 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② 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③ 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在野外和海边  

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和陡峭的山坡,以防山崩、泥石流滑坡等;
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地方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特殊情况下的求生要点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摇晃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匍匐、逆风而行。

    燃气泄露时:同火灾一样,遇到有毒气体泄露,要用湿布捂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震后自救

1. 树立信心。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2. 备好救生袋。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3. 保护身体。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要保护很好自己的呼吸系统,逃生时可用毛巾或餐巾布、口罩、衣服等将口鼻捂严,否则会有中毒和被热空气灼伤呼吸系统软组织窒息致死的危险。

4.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5.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有的情况下)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如果被困在高楼上,可用以下几种方式自救:

    从通道疏散。如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室外疏散楼梯等。也可考虑利用窗户、阳台、屋顶、避雷线、落水管等脱险。
    利用绳索滑行。用结实的绳子或将窗帘、床单被褥等撕成条,拧成绳,用水沾湿后将其拴在牢固的暖气管道、窗框、床架上,被困人员逐个顺绳索滑到下一楼层或地面。
    低层跳离,适用于二层楼。跳前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枕头、床垫、大衣等柔软的物品,以便“软着陆”,然后用手扒住窗户,身体下垂,自然下滑,以缩短跳落高度。
    借助器材。通常使用的有缓降器、救生袋、网、气垫、软梯、滑竿、滑台、导向绳、救生舷梯等。

5.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震后救人时间要快

    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一农村妇女,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接着再去救另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使几十人获救。
救人的方法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施救和护理

    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

    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地震谣言如何甄别 

1、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人类目前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2、要明确,在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对待地震谣传,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3、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
4、不要轻信谣言,盲目抢购。 大震来临时,家庭成员该如何避震,专家建议掌握三条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包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注:主要资料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网址:http://www.gov.cn/ztzl/kzjz/content_970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