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民主氛围
(转载)

 

                 
作者:胡朋  来源:作者博客 2007-3-6

 

   
一提起袁世凯,我们都说他是“窃国大盗”,都说他复辟“帝制”。实际上,这是我们的宣传机器,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时,酿成的又一起历史冤案。

 

   
民国初年的袁世凯,与其说他搞复辟,还不如说他一心谋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必须要有皇帝。袁世凯于1916年元旦称帝,并不是回归传统意义上的皇帝,而是立宪制前提下的君主。英国、日本至今保留着皇室和皇帝。君主立宪,是“皇权”向“民权”妥协的历史混合物。

 

   
袁世凯“称帝”之后,同时保留了“政府内阁”和“参议院”,并极力鼓动多党制。为了抗衡内阁中的国民党人,袁世凯甚至劝说以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组成中国进步党,与中国国民党制衡。当时,整个中国政坛的民主气氛,比之于现在多得多。

 

   
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民国总统,迁都北京。袁世凯上台时,全国冒出了1,000多份报纸,当时的报纸没有国营的,基本上都由民间创办,袁世凯根本没有办法限制媒体言论,搞所谓的什么“舆论导向”。

 

   
除了报纸自由刊发,各种类型的政党也不断冒出。据统计,民国初年有200多个政党。除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之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民主党、共和党、竞进党,进步党、公民党、民宪党。他们之间,分不出哪个是领导党,哪个是被领导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规定那个政党必须是领导党。当时的党派众多,表面上看好像很乱,实际上,激活了各个政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最早的国民党和后来的共产党,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通过激烈的党派竞争脱颖而出。

 

   
民国初年的总统大选,在北京搞得轰轰烈烈,大街上到处有人替袁世凯和黎元洪拉票。当时的选票全是空白的,可以自由填写,有人写袁世凯,也有人写黎元洪,还有人写了妓女小凤仙(注:蔡锷的情人)。

 

   
民国初年的大选,不象我们现在的选票,上面只印一个人的名字,选不选他就是他,选民没有别的选择。甚至根本就不用选,由上面指定一个人,由地方人大盖一个“橡皮图章”即可。一个新省长在电视上发表讲话,我们竟不知道他是谁?来干什么的?凭什么而来?

 

   
民国初年,报纸繁荣、政党林立,学术界可以公开讨论“德先生”和“赛先生”。这种民主氛围,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中国人享受到了一段难得的民主和自由生活。

 

   
这段民主政治尽管非常短暂,但它的独创性和开放性,无法从中国历史上抹去。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现在只能读到“袁世凯窃国”、“当了83天的皇帝”,而当时国家的民主和自由风尚,却被我们的历史学家有意无意忽略不计。

 

   
民国初年的民主遗风,在中国并没有绝迹。蒋经国把台湾的经济搞上去之后,有意识地让台湾政治回归到民国初期的状态,把民主和自由火种,预埋在台湾。期望有一天,让它照亮整个中国。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