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世博召开在即,上海盛装以待。据悉,上海所有配套工程项目的主体已全部竣工,其中黄浦江上新增4条隧道和1条隧道复线,形成4桥12隧的越江道路新格局。稍早前,随着轨道交通10号线首班车发车,上海已经拥有总长424公里、11条线的地铁,成为中国首个地铁运营里程超过400公里的城市,同时也是全球地铁线第二长城市,仅比居于首位的伦敦少15公里。

近年来,申城交通网急剧扩张,日新月异。城市交通体系的日益完善与发达,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城市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此举可谓功在当代、利及子孙。然而也要看到,上海的交通建设一直处于“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状态,全然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硬着陆”。也因如此,在硬件设施陆续交付使用后,还必须注重交通管理水平的跟进与提高,尽快实现“软着陆”。

以地铁为例,上海自1995年4月地铁1号线正式通车,到现在拥有11条线、424公里,仅仅花了15年时间。具体来讲,从1995年到2004年,上海于10年内建成4条线、达到100公里,平均每年新增10公里;从2004年到2007年,每年新增40公里;而从2008年到2010年,上海地铁建设更是以每年新增80公里的速度迅猛发展。这种扩张速度,足以令西方发达城市瞠目结舌——要知道,伦敦地铁花了147年才达到目前的439公里,纽约地铁花了143年才达到目前的368公里,而巴黎用了110年才达到目前的213.5公里。

任何人只要一两年没到过上海市区,再来的话难免都会有点犯晕。例如,现在的人民广场计有3条地铁线交汇,该从哪条线转哪条线,别说游客,恐怕就连市民一下子也难以适应。说不客气点,犯晕才算正常,不晕才让人奇怪。这就像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所指出的:“城市就像生命科学一样,也是一种有序复杂性的问题。”城市的交通系统更是如此,并不是说硬件设施一旦投入使用,人们马上就能够适应这一切。要让人们适应城市的复杂交通系统不仅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更需要在交通管理思维和具体运作上花大力气,使城市交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有序的整体。

目前,由于交通设施的迅速扩张,再加上世博会对城市交通的特殊要求,上海的交通管理体系面临着更为错综复杂的严峻局面。

这体现在,一方面各条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系统尚待磨合。近来不同线路轨道交通纷纷出状况,或可视作一种征兆。例如,4月5日轨道8号线列车发生故障,造成乘客滞留近半小时,后续列车亦受影响晚点;4月13日,2号线列车突发故障,造成运营延误40分钟以上;4月16日,11号线早高峰发生设备故障,造成列车晚点一个多小时。另一方面,世博交通管控措施的正式施行,也对城市交通管理产生极大压力。例如,从15日起进入上海的所有机动车都要接受安检,而于安检首日,局部路段就出现严重拥堵状况。

这意味着,在世博会到来之前,申城的交通管理水平亟待有所提升。这一方面是要以人为本,采取更为人性化的交管措施,以满足老百姓日常出行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新运营路线和配套工程陆续投入使用的背景下,尽快调适整合现有交通指挥系统,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世博“交通峰会”。简而言之,申城的交通管理思维和运作体系应当尽快实现“软着陆”,否则一旦出现系统紊乱,势必严重影响世博大局。

当然,世博会只是一场短暂的盛宴,终将曲终人散;而新投入使用的各项交通设施,则将为老百姓所长期共享。因此,申城交通管理体系的整合,既要着眼于当前特殊时期,更应放眼未来,致力于打造一个长远的、可持续的人性化管理系统。惟有如此,一座城市中的人、车辆、道路才能各就各位、和谐共处。

2010年4月16日

《上海商报》社论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青海地震仍应发挥民间力量积极作用 / 2010-04-16 02:20 / 评论数(3)
  • 青海地震考验“后汶川”救灾机制 / 2010-04-15 00:29 / 评论数(2)
  • 送人进精神病院,莫非权力癫狂所致? / 2010-04-14 12:30 / 评论数(8)
  • 绿色复苏与觉醒意识 / 2010-04-13 13:52 / 评论数(1)
  • 金沙洲“地质灾害”因何祸延至今? / 2010-04-11 10:55 / 评论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