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罡

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早在《尚书》中就出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尚书•五子之歌》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基本含义是,民众是国家、君主进行统治的基础,只有重民、爱民、养民、教民,君主的统治才能稳固,国运才能昌盛长久。正因为民本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历朝历代君主在潜意识里都或多或少受到它的约束。即便是崇祯皇帝这样的“亡国之君”,自杀前也能写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

但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往往被理想化为统治者无为而治,似乎君主与百姓互不打搅就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但哪个政府也不能靠喝西北风活着,该从老百姓身上聚敛的钱往往一个也少不了。于是,无为而治就异化为吃饭财政,政府成了光收税不干活的机构,百姓的负担一点没降低,而许多政府该干的事情却每每做不成。因此,如果民本主义强调过了头,或强调的不是地方,同样会对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妨碍,且这种阻碍往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损害一旦造成,亡羊补牢已晚。

就拿明朝在宣宗以后实施海禁为例,当时正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前夜,而郑和的七下西洋又使中国当时最有希望成为首个全球性强国,但就是因为一班当朝的儒臣只看到下西洋的巨大花费,在他们节用爱民思想的主导下,当西方人开启全球化的时候,中国却将自己已经迈入全球化的一只脚又缩了回去,从此日益落后于时代进步的大潮。有鉴于此,中国政府现在斥巨资发展航天事业,无论其动机如何,都是一件值得坚持做下去的大事。随着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地球日益承载不了飞速增长的人口和温室气体,人类新的生存空间看来只能向外太空去索取。联合国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说,如果中国想在2050年之前将碳密度在2005年的水平上降低91%,每年将需花费1.6万亿美元,相当于届时中国预期经济产出的6%。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如果只在我们现有的生存环境里打转转,无论怎样开源节流,也势难凑得出如此庞大一笔减排资金。

当然,探索外太空未必一定能为解决人类的发展瓶颈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但当哥伦布驶上漫漫西行之路时,又有谁能断定他会为人类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道路呢?纵观人类历史,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归根结底要靠社会的飞跃性进步来完成。比如,土地兼并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顽疾,中国各个封建王朝都直接、间接因这个问题而垮台。但事实证明,这个问题只有在社会实现工业化、土地不再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时才能最终得到解决。现在回过头看,中国古代的文人策士无论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累死多少脑细胞,其实基本都是在做无用功。

对老百姓来说,我们既要敦促政治家别忘民本主义,但也要看到民本主义的阴暗一面,提防因对民本主义强调不当而丧失历史性发展机遇。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内容归道琼斯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