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書頗雑,但總不離一主旨,卽:修心

以《論語》(依朱子之《四書章句集注》)為中心,次則涉及到唐君毅老師之《人生之體驗》《人生之體驗續編》《人文精神之重建》,南懐瑾老師之《論語别裁》,傅佩榮老師之《國學的天空》,启嘉春秋老師之《經營我的大學》(本文完成時,本書尚未出版)。

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中心,次則涉及到倓虛大師之《心經講录》,濟群法師之《心經的人生智慧》,眭澔平老師之《尋找世界心靈地圖——般若心經演義》。

我個人對儒家思想的體會深於佛家,故本文記录我重讀《論語》、重新深度體驗儒家思想的一点感受。以一首不登大雅之堂的詩為引子,下文則簡單説明其詩義。

大块隆隆春雨頻,生民攘攘議沉淪。

朝聞夕死雖弘願,孔子何曾枉説仁?

廉頗負荆得知己,老泉回頭喜作文。

不待人夸好顏色,浩然自性舉乾坤!

最近幾年地球搖啊搖,昨天上午台灣又發生了6.8級地震,廈門微有震感,當時我正在讀書。回想四川五一二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人們似虖越来越相信所謂2012的来臨,多少在心中都有所感,甚至表現為話語和一些惶恐的行動。

孔子曾説“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我在聞聴台灣6.8級地震後的第一個反應。但我也知自己腦中所想僅是這句話而已,而不是眞正願聞道而死的覺悟。我想到的僅是這句話,就像我在很多時候會想起先聖、先賢的話一样,但我並沒有做什麽。於是我更加明白:聞道與行道實則兩碼事。我只是聞道,便又死去,實在有愧於天地父母。而孔子,他老人家不會隨便説“仁”,他不會隨便逮著别人就説什麽是“仁”,而必待别人問時才説。——很多佛經也是這樣,佛主動宣説的很少,大都是答别人所問。

孔子雖不主動説“仁”,但他卻處處實踐著“仁”,所以我講他老人家不“枉説仁”。這也讓我想起甘地在自傳中説道:我只知道一種傳教的方法,那就是言傳身教!相比聞道且行道、言傳身教,“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是顕得有些小氣了嗎?

如果有人,能夠對於“朝聞道,夕死可矣”这一道,認眞實踐,那也就是聞道且行道了,則已超越了單純的聞道境界。《金剛經》中多次出現的“信解受持”四字,是指一個人對待道的四種境界,單純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在我看来只能算作“解”這一層,離眞正的“持”還差得很遠呢!孔子、甘地等先聖們,才眞正做到了“持”。

但聞道、行道又無老無幼、無先無後、無早無晚、無你無我。所以知錯能改、負荆請罪的廉頗是値得學習的,中年發奮、成就文章的蘇洵蘇老泉也是値得學習的。我們的價値觀和歴史觀肯定了廉頗改過、肯定了蘇洵發奮,因此我們的價値觀和歴史觀是肯定聞道、行道的,也肯定聞道與行道不受時間、空間所限。

最後,我深感少時讀《論語》眞是“為人”,是為了用幾句文縐縐的話給自己脸上貼金,而全不知為何讀《論語》。孔子説“知恥近虖勇”,在此種“勇”的鼓勵下,愚鈍不堪的我才慢慢讀書為己。每想起“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似虖感覺夫子是针對我説的這句話,則慚愧心又生起。

17fav 收藏本文

Random Posts


©QienKuen’s Weblog·守護與顛覆, 2010.
本站文章一律遵守創作共用「署名-非商業使用-相同方式共享」中國大陸2.5協議
轉摘文章請注明原文鏈接,並向我發送引用通告 |
我的另一個Blog http://QienKuen.blogspot.com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