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大未来 2010-05-06 08:22:12 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http://tech.163.com/10/0506/08/66047RBE000949LR.html 企业界未来发展有两个大方向。第一,网络会越来越向即时(real-time)的方向发展。第二个大方向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网易科技专栏作者 胡泳 企业界未来发展有两个大方向。 第一,网络会越来越向即时(real-time)的方向发展。如果第一波门户类型主要还是集聚信息,到了Web 2.0时代基本上是分散化了,就是信息更多由小的、分散的节点来创造。下面第三波,整个互联网会走向即时网络,比较明显地体现在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两种互联网模式,一个是SNS(社交网),另一个是微博,这两种模式基本都是马上反馈的。当网络上人与人的互动变成上一秒钟说出来、下一秒钟就有人给你回应的时候,它会影响整个互联网的发展。 应用在企业上,这其实就是实时管理(real-time management)。有没有可能打造一种实时企业?海尔在做尝试,就是张瑞敏现在强调的要做到即需即供。这个即和即时网络的即是一个意思。你要即需即供,信息流要既快又准,之后还要马上行动。 第二个大方向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我翻译的《未来是湿的》一书中讲到,组织形态由刚性变成弹性,边界非常模糊。比如新闻业,原先的专业壁垒很高,现在则许多节点都生成信息,而且有技术赋予业余人士力量,导致天平不断地向业余人士倾斜。整个新闻业很不景气,报业和杂志业已经发生了大幅度下滑,虽然电视还是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下一步也可能会受到较大打击。新闻业的整个壁垒在塌掉。 具体到组织而言,该书作者提了一个概念叫科斯地板(Coasean floor),它指向企业的存在理由。科斯自问自答了经济学上一个最为著名的问题:如果市场的主意如此美妙,为什么还需要企业?为什么要有组织框架?为什么不能让所有人互相提供服务,用市场和契约来解决一切?科斯发现,原因在于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使得企业在某些情况比市场更有相对的经济优势。自从科斯的论文在上世纪30年代发表以后,大家都知道科斯天花板(Coasean ceiling)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公司的扩大越过了某个点,就会导致其自身的崩溃。问题在于:什么时候公司变得太大了呢? 总有一些群体活动尽管也会创造价值,但并不值得专门形成一个机构来从事价值创造。由于存在交易成本,许多可能的商品和服务都没有变成现实;但随着新的技术工具的出现,曾经阻碍全球范围内共享的障碍已经不复存在了。可以将这些行为看作它们落到了科斯理论的地板底下(lying under a Coasean floor);这种情况下,就会有其他渠道来实现原来只有企业能够实现的功能,比如说一个分散的、由不同群体组成的网络可能比企业做得还好。 当然不是说所有组织在这个时代都会全部瓦解。但你会发现,有一部分组织由于不如社会网络效率高,瓦解的可能性非常大;那些不会全军覆没的组织,也必须改变自身组织行为的很多部分,来适应整个大环境的变化。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目前会怎么变化?还是看在众多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能否产生平台。平台的概念其实是一个链的链头。在很多的竞争环境中都会逐渐产生这样的平台,但有一点很有意思:这个平台不一定产生于这个行业,一个突然产生于其他行业之中的平台也许会成为你所从事领域的一个巨大侵入者。 在中国,最恰当的例子就是中国移动,因为它已经集聚了大量的资源,对上下游有巨大的号召力。 看上去它似乎只是一个运营商,跟很多行业不发生关系。但等它的客户资源足够大、运营资源足够多的时候,就开始对很多行业发生威胁,比如传媒业、金融业。今天如果谈论媒体行业,要去看这个媒体行业以外的巨无霸在干什么,比如盛大、中国移动、淘宝,梳理之后就发现这三家企业已经进入中国媒体业,而且有成为新霸主的可能性。 我的意思是,这种霸主会出现,但你不知道它会在哪个地方、什么时候出现,可能会令很多原来固守自己行业的人措手不及。所以我倒并不觉得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分散化,大的都会瓦解,小的都会占有一席之地。我觉得大者会恒大,因为它在以前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源、有足够好的战略布局,像黑洞一样把很多东西都吸过来。在此过程中,本来不具备商业模式或商业价值的地方,可能就会产生商业价值、商业模式。 传统行业我关注得较少。但是我觉得创新的导向、企业战略的走向,不看到上述这些趋势会很危险。互联网这些企业,最后也一定会侵袭到传统行业。比如说盛大或中移动,最后可能会走到传统产业,甚至走到硬件里去,因为它本身完全能够把硬件变成自己的附庸。如果中国移动来做阅读器的话,汉王可能根本就没有戏。 (胡泳供网易科技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网易科技频道 http://tech.163.com/ 胡泳专栏网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