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上”的中国宏观经济

——解读国家统计局4月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

 

一、   
国家统计局4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CPI同比增长2.8%PPI同比涨6.8%。这距离政府设定的3%的控制目标仅有一步之遥,有观点认为5月份CPI突破3%是大概率事件,而CPI将会在67月份创年内新高,您如何看待年内的通胀形势?

 

答:目前影响中国未来CPI高企的驱动力可能会发生一些质的变化: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会影响到中国经济投资的节奏和规模,相关产品(比如家具、涂料、家电)的需求会有明显的下滑态势。如果农产品价格没有大幅上升的趋势,那么,扣除翘尾现象后的通胀率水平可能不一定会像目前预期的那么高。其次,希腊问题和欧元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会冲击欧美经济复苏的进程。当世界经济无法确立未来新一轮的增长点、国际金融市场无法驱除“二次探底”的忧虑的状况下,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挫、消费和投资能量的萎缩等现象,都会从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两个渠道对我国CPIPPI的水平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第三,中国货币和信贷政策的紧缩再加上社会大众财富积累愿望的高涨,人们更多地会将自己的货币进入金融体系沉淀下来而不是通过消费去驱动CPI的上涨。所以,中国经济今后一两个月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胀问题。

   当然,这不等于通胀的压力今后不存在,相反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下去以支持政府主导的救市行为的模式,一旦全球经济开始企稳,资产价值明显修复,那么,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要素价格膨胀、商品市场通胀、资本市场泡沫的问题就会越发严重。所以,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激发中国经济的市场活力、同时又要高度重视经济刺激过头所带来的通胀后遗症问题。

 

二、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判断加息时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通胀,在CPI即将突破3%这个红线的趋势下,加息时机是否已经临近?您判断央行将会何时加息?

 

答: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欧元区不一样,不是盯住通胀的“单一”目标制,而是要考虑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发展(增长和就业)和物价水平(通胀、实际汇率和资产泡沫)等多项指标的影响。从上述对中国宏观经济状况的判断来讲,我们近期不会轻易加息。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首先,中国经济今天是虚火过旺,实体经济的繁荣还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所以,现在加息、“一刀切”地去增加资金成本,有可能非但没有压下房地产市场的虚火,反而,会更使得市场因为实体经济成长的势头受到抑制而不得不将更多资金转向“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金融市场。

其次,加息已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单纯的货币政策手段。它已经被市场认为是采取加息的国家所释放的一个明确的“退市”信号,如果此时本国经济市场活力还没有完全形成,那么,市场过度的恐慌,以及由此引起的投资和消费的萎缩现象,使得原先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救市”组合拳所带来的经济复苏的绩效都会付诸东流

第三,今天欧美经济的发展格局与亚洲和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美国和欧洲,核心通货膨胀率尚未大幅上升。实际上,由于失业率和经济闲置产能依然很高,再加上希腊的“新问题”和华尔街的“旧账未了”,通货紧缩仍是他们担心的一个主要问题。相反,没有采取加息的东亚各国,比如韩国、泰国、印尼的通胀水平都出现了大幅上涨。而且,好多迹象表明国际游资已经进入了这些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明显的泡沫现象。所以,中国政府选择“数量调整”的做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而不是采用会导致海外“游资”进一步流入的加息方式,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表现。

 

三、    
鉴于中国目前正面临着通胀压力,有观点认为中国刺激经济的扩张性政策预期将于下半年退出。您怎么认为?

 

答:政府下半年“退出”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到位的程度或世界经济复苏的程度,在目前由增长带动就业和财富积累的发展阶段,政府“退出”就意味着我们的投资能量可以通过国内民间的消费能力或外国的消费能量来加以支撑,否则,政府贸然的退出不仅不能抑制虚拟经济非理性的繁荣,反而会使中国实体经济出现信心丧失而导致的大幅下滑的态势,从而断送了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为了挽救经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认为目前的问题是中国政府要提高“救市”的质量——要从简单追求“量”的扩张尽快转变成“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机会和收入增长的空间,为社会大众丢下‘后顾之忧’的包袱提供切实可行的公共服务机制,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从而释放出中国巨大市场中所潜在的‘有效需求’提供富有智慧和胆略的改革尝试”这样“三位一体”的“质”的追求上。

二是取决于欧美国家政府“退市”的实际进展。跟同步降息救市一样,同步升息退市的做法对中国来讲也是成本最小的政策转换方式。如果我们率先退市,不仅会因为当前人民币增值预期的强烈和虚拟经济相对繁荣等特征,加剧了短期资本大量流入中国而使我们单一的“退市”行动起不到收缩流动性的效果,而且也会因为这一错误的“信号”使得中国政府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负荷急剧增加。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在向中国提出所谓“大国的责任”要求中,出口自律、市场开放、价格放开的“诉求”会日益频繁,而且远远超过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常运营所能承受的范围。

三是取决于实际通胀率和资产泡沫的恶化程度。这里,我也不排除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中国通胀问题的严峻性和资产泡沫的恶性膨胀的不利状况凸现,那时,可以预计,央行会不得不通过加息和加快人民币汇率增值的步伐(“价格调整组合拳”)来应对经济可能出现的硬着陆风险。因为那时经济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实体经济的复苏快慢的问题,而是来自于通胀、资产泡沫和社会和谐等问题方面更大的挑战!即使退市所引起的“通缩”风险依然存在(除了政府主导的投资和消费以外,民间自发的消费和外需却十分疲软),但严重的通胀和资产泡沫现象已经威胁到中国经济是否出现硬着陆的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现在能够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拿出让金融资本转变为实业资本的智慧,这些深刻的内在矛盾是完全可以迎刃而解的。

 

四、    
年初以来,央行通过调节数量型货币工具的方式收紧流动性,而金融监管部门也通过对商业银行进行行政调控的方式控制信贷投放的数量和节奏。不过从11日央行公布的4月份信贷数据看,4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超出了市场的预期,而在加息预期之下,市场对未来流动性趋紧的担忧不断加剧,这也造成了近期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您如何看待年内的流动性问题?

 

答: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市场的流动性会发生萎缩的变化。这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紧缩的货币和信贷政策,会影响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能力,从而对市场的流动性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二是经济基本面的不明朗造成人们对投资和消费的信心不足以及对未来市场和政策走势判断的难度,这样就会造成社会流动性周转速度大大降低,从而最终影响到市场的流动性规模。三是如果银监会提高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其损失拨备率等审慎性监管的要求,那么,银行业为充实资本金的融资压力也会对股市流动性产生影响。四是如果股指期货的做空力量对市场指数有非常明显的下压能量,那么,对中国这样以散户为主的市场而言,风险厌恶情绪的放大也会造成市场流动性的骤然萎缩,从而拖累中国股市的良好表现。

 

五、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其中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五大主要指标数据均实现同比增长。不过随着近期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一些外资机构认为对房地产这个支柱性行业的调控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增长目前或已见顶,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当经济出现几种可能的状况时,比如既有通胀的风险,货币过多所带来的投资过热引起的通胀和资产泡沫问题,也有通缩的风险,结构调整不到位或世界经济回暖速度放慢所带来的内外需不振的结局,从而,马上会凸现中国经济投资过剩、消费不足的问题,严重的话,“二次探底”的世界波也有可能会冲击到结构转型还没有到位的中国国内来。当然,更有可能中国经济自身寻找到了一个大国的发展战略,抓住了欧美发达国家处于深度调整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发展契机,通过我们行之有效的“城市化”、现代工业化以及“后工业化”(先进服务业)的推进,来有效吸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的“储蓄”资源,把中国经济未来的高速增长和全体人民大众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再现一出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奇迹。

总之,所有的可能性中究竟中国经济未来会出现哪一种结果,这可能完全取决于我们今天对未来的“认识”(期待)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上下的“行动”方向——“消极”(的情绪)会产生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从而带来“后退”的不利结果;“信心”(的表现)会挖掘出改变现状的无穷智慧,从而提高未来创造“奇迹”的概率!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