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武汉,黄鹤楼及磨山公园、东湖风景区是必去的地方。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它两大名楼分别是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黄鹤楼历史上多次毁于火灾,最近一次是清光绪十年毁于火灾。后重建,但在1955年在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时被拆。现在的黄鹤楼建于1985年,建于原址南几百米处,建筑完全仿造清朝时式样。 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来源于此吧?),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黄鹤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山门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白云黄鹤”陶瓷壁画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 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 原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黄鹤楼 黄鹤归来 “黄鹤归来”引入世传神话。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感动了玉帝,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为镇江患,龟、蛇隔江对峙变为两座大山,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从此水患平息,民安乐业。两只仙鹤俯瞰人间,非常感动,便脱胎下凡,以昭普天同庆。 该雕塑系铜铸,形象生动,气度非凡。雕塑把龟山、蛇山和黄鹤有机的地联系在一起。 古铜顶 古铜顶,系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建的黄鹤楼端顶。高3.4米,底径1.8米,壁厚4厘米,为青铜铸成,重约两吨。铜顶上端为宝瓶攒尖顶,中部呈球形,下部为莲花宝座。清光绪十年(1884)黄鹤楼被火焚毁后,仅遗此物。 黄鹤楼北侧 从黄鹤楼俯瞰武汉长江大桥,当天云雾弥漫。 近处是亭台楼阁,远处是山门,山门之外是圣象宝塔 圣象宝塔 圣象宝塔,俗称“白塔”据《江夏县志》记载,系元代威顺王世子之墓,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整个塔身用白沙石垒砌而成。高约八米,座宽约六米,周围刻有云神、水兽等图案,是我国元代喇嘛教中珍贵文物之一。 历代文人墨客游览黄鹤楼,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立刻可以想到的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莽莽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补记: 游黄鹤楼,我企图找到类似“重建黄鹤楼碑记”之类的纪念物,但没有找到,只找到贴于台阶璧上的一片石碑: 石碑表明,重建的黄鹤楼落成于1985年。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