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骥 | 评论(10) | 标签:读书看电影, 网络, 民主, 维基百科

前不久,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一语惊人:“如果给我权力,我就想消灭网络。”原因是,“我也跟很多网络作家交朋友,我认为其中99.9%是垃圾,只有0.1%是精华。”很多人认为,麦家“消灭网络”的言论是对“网络民主”的一大亵渎。可是,当我第一次在微博上看到这则新闻时,恕我直言,我的反应是:如果只就文学而言,我十分赞成麦家先生的观点。

  为什么我要这样说?难道还需要问吗?在Web 2.0时代,我们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海量的信息正在干扰我们的生活,无数的业余者淹没了专家。我们每天都要为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信息垃圾中永无休止地筛选,在成千上万条搜索结果中,寻找一丁点儿可怜的有用资讯,然后重组成我们需要的话语。没有人能否认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我们从没像今天这样廉价而迅速地获取知识;但同时,也没有人能否认它给我们带来的麻烦。

  用《网民的狂欢》一书的作者安德鲁·基恩的话说:“免费的信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劳而获,最终,我们将为甄别和使用这些信息付出最昂贵的代价——时间。”在他看来,Web 2.0时代是一个“傻瓜专政”的时代。

  基恩特别举了“维基百科”为例。这个标榜“自由的百科全书,可以由用户编辑”的网站,不仅错误百出,而且还具有非常不确定的缺点。比如,2006年美国安然事件主犯肯·莱去世,第一条注释称他死于“明显的自杀”,可5分钟后第二条注释则称他死于“明显的心脏病”。我们该相信谁?由于谁也不需要对自己编辑的词条负责,因此谁也不会认真去考证他所获得的信息的正确性。“真理和信任是Web 2.0时代的‘受难者’。”

  非但如此,一种“网络民粹主义”悄然而生,大家反对专家的意见,用“网络法律”扼制专业人士的发言。网络世界的规则是:“只有那些声音最大、最固执己见的人才能胜出,只有那些通过冗长发言来阻止别人发言的人才能取胜。”而根本不计较发言者是否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基恩目睹这一现象,痛心疾首道:“维基百科这类网站冷落权威专家的行为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让人心寒的。”

  “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名医生、律师、音乐家、记者或工程师,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培训和参加不计其数的资格考试……一位专业作家为了让经验丰富的编辑、出版商、评论家和读者认可自己的作品,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撰写和修改他的稿件,这样的作品才是值得人们花时间去关注的。电影从业者必须忍受高强度的工作、混乱的作息时间和巨大的压力带来的折磨,才能创作出一部成本低同时收益和上座率俱佳的电影。业余者真的能够超越这些专业人员并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吗?”

  这个问题其实我给不出答案。正如基恩一样,他强调自己是个“业余作家”,并不奢望解决问题,而只想用这本书引发大家对“网络弊端”的思考。我介绍此书的目的亦同。我们该何去何从,究竟是消灭网络,还是被网络消灭?请读者三思。

许骥的最新更新:
  • 读书人的复仇 / 2010-05-04 22:38 / 评论数(1)
  • 时评作为一种文学 / 2010-04-29 11:20 / 评论数(2)
  • 二声部小说的切换游戏 / 2010-04-26 21:17 / 评论数(0)
  • 曼德拉的政治艺术与领袖风采 / 2010-04-18 21:34 / 评论数(0)
  • 豆瓣读书达人访谈录 / 2010-04-15 22:04 / 评论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