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从诞生就显得大气:消除国界,消除距离甚至消除时间。它为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登基奠定了基础… … 我不必花笔墨去夸互联网来浪费大家的时间,它也用不着我来夸。只先提出互联网的两个重要特点:

1. 造纸和印刷术(尤指古腾堡)的发明给了公民读的机会,而互联网(尤指web2.0)和信息时代给了公民写的机会。从单纯的信息消费者到信息的制造者,这个飞跃了不得,也因此产生了新媒体和公民记者的概念。过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无非传统的那几种方式--参阅“公民如何改变社会”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96bb7ac060484904

而互联网给了公民随时随地参与本地,本国乃至全世界的公共事务的可能,以至有许多人认为互联网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带来民主。

2.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决定一切的时代,什么都逃不过经济的“无形的手”,互联网也一样,必然成为赚钱,赚大钱的工具。而互联网的精神是自由与免费,正像英文的 free,既指自由又指免费。free与金钱的矛盾导致了互联网上出现了不符合传统经济学原理的“免费经济”(freeconomics),关于免费经济,我将另起一贴专门讨论,这里只想说,在这个什么都离不开经济的时代,互联网必然以某种形态为经济服务。

请记住上面两点,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的主旨。

事物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宿命,或者说两种截然相反的用途,互联网本身也是这样的一种矛盾体。互联网给了公民写的机会,将来自公民内部的舆论力量无限放大,但是互联网同时也在损害着广义上的民主进程,这与本文首提到的互联网的大气和免费经济有关。互联网的大气使得一切以国为单位,甚至以整个世界为单位,比如google,twitter,wikipedia等网站,无不服务整个世界(起码是以这个目的),专以本地(地区,省,市,县,村)为单位的网络服务很少,很弱。互联网的免费经济决定了价值不在取决于产品本身,而是取决于浏览量和能见度这些非物质性指标,这导致了所有以赚钱为目的的提供免费服务的网站都试图尽量大的确定客户范围,比如新浪,搜狐等均以全国人民作为服务对象,以本地居民为对象的网站难以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从公民中诞生出的懂得很好地利用互联网给他们提供的写的机会的新公民(我称之为E公民)或公民记者全部投入到了大单位的事务中(国家事务,国际事务)。这样的现象并非不好,但是极大程度地削弱了新公民的舆论力量。原因很简单:

1 国家和国际事务的复杂性导致了并非多数公民都能有力地参与,话语权只掌握在少数“舆论精英”手里。

2 目标越大就越难影响,通过舆论影响一个国家肯定比影响一个村难。

3 主题太广太远,会导致大多数公民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

4 目标太大,主题太广,导致公民内部很难取得一致,最终无法使舆论成为实际。

5 以国家和国际为单位,当权者很难评估舆论声音的范围和力度,导致大胆的不理不睬。

6 等等

再“吹捧”一下我的媒介学,新生的E公民需要在面对一个工具(媒介)的时候首先去全面了解“过程”--参阅“美军最大的敌人”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d97704173a849ca2

不要让自己有懒惰的无知。互联网在消除国界,消除距离,消除时间的发展方向上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沟通,这无可置疑,然而对于民主进程,互联网需要走相反的方向,即本地化。我曾经有一个帖子介绍“世界6000所大学网站排名”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894ea2ab4341609

上过大学的或者有留学经历的朋友们一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自己的学校如果有一个很棒的校园网,那么上大学是一件十分舒服的事,而校园网就是互联网本地化的经典案例,而这个案例需要推广到整个社会,既然上文中说了互联网的大和广削弱新公民舆论力量的原因,那么相应地我也可以给出互联网本地化同样数目的好处, 甚至更多:

1 本地事务复杂性相对较低,本地有网的公民都可以参与,话语权才可能真正掌握在老百姓手中。

2 互联网本地化发展起来后,本地政府会相应地找到与自己有关地舆论参照,而目前,一个市政府很难在网络上找到关于本市的集中的具体的声音。

3 本地事务与本地居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将得到提高。

4 本地居民对一具体问题取得一致的可能性较大。

5 本地舆论声音如果够大,可以通过互联网大与广的本质将本市事务上升到全国关注的级别,并可以起到案例积累的作用,方便其他地方效仿。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就是一个各种案例积累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会让这个国家越来越好,发展(非特指经济)的速度越来越快。

6 本地居民对于本地事务都是知情者,因此可以提供专业,准确的信息。

7 一个国家向好的方向发展,是应该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一般来说,中央一个政策即便好,到了各地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执行起来也会遇到不同的阻力;相反, 将全国分为无数个本地,每个本地的居民都成为有意识的新公民和舆论积极分子,那么这个本地会越来越好,所有个本地都朝好的方向发展,上面能不跟着好吗?

8 公民记者的发展必然导致传统媒体和记者的跟随,最后产生全国范围的效应。

关于互联网本地化发展,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 所谓本地,是很抽象的概念,可大可小,小则可以为一个村,大则可以是美国,而奥巴马的竞选胜利就是互联网本地化的一次巨大胜利。同样地,如果哪天我们看到中国的某个村子因本地居民的舆论而下马一个政绩工程,在我看来,这样的胜利不亚于一个黑人成为美国总统的意义。另外,所谓本地,也并非永远指地理意义上的本地,还可以是主题的本地,任何主题都可以成为一个本地,这个本地同样可大可小,比如针对消费而建立的消费者消费后的评价网站,这样的主题就可以是一个本地,这个本地大可以是评价所有产品,小可以是针对某一企业的某一个特定产品。

-民主与共产主义一样,没有尽头,只有更接近。新公民需要将公民记者的身份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事不分大小,这样的革命没有结束的一天,从报料你家附近一个不卫生的饭店开始,把这种活动一 直做到你生命的尽头,虽然在茫茫人海中每个人的这样的公德无法计算,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你才功德无量。民主就像体育,重在参与。互联网如果要推动民主, 前提是公民的广泛参与,而这样的广泛参与必然来自互联网的本地化。互联网本地化的意义巨大,这并非是说目前发展起来的讨论国家级别事务的“舆论精英”不好,只是如果只有国家级别的“舆论精英”而没有本地公民的大量参与,民主化只是空话,真正的民主必须建立在后者之上。然而,在本地,由几个本地的舆论精英来引导也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说不好。那么,如果某一天网络上出现了一篇名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华安乡三江省村牛棚改建意见”的博文引起巨大的严肃的反响,那么它的意义远远大于王馨语的什么“中国矛盾”之类的帖子。另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考证,西方民主发达的国家,其互联网本地化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互联网还是一个匿名的世界,舆论的合法性是一个关键问题,谁算是本地居民,怎么判断,谁的舆论应该考虑?这些问题不解决,互联网本地化将不可能起应有的作用。建立网络实名不可行也不好,目前来讲,舆论的合法性应该建立在对具体问题具体事件的讨论中的专业程度之 上,由公民内部自行评判,因为一个外人如果冒充本地人,他对本地的了解是不可能不露痕迹的。而外人也并非都会被拒之门外,合理的专业的参考性的参与必然得 到欢迎。//////////////在信息时代,公民成为了E公民,而民主也将成为E民主,这个民主跟传统的民主不同,已经不在是建立在少数服从多数之 上,而是建立在无限个少数的斗争与妥协之上。切记!/////////////////

-目前互联网本地化的工具还十分 少,网站多为全国性的,各地虽然有本地的信息网,但是由于其管理者的地位,这样的网站并不能成为互联网本地化的阵地,况且多数的本地信息网还处在静态的 web1.0阶段,技术上都不允许公民有更多的参与,简单说,那里只是那种“我说,你听着”的地方。这样的本地网站完全不符合互联网的经济原则,他们能够存活完全是因为有本地政府养着。论坛,博客也都属于国家范围,少数本地论坛因人气问题都只是名存实亡。新浪虽然也提供本地信息,但是跟上面提的本地信息网没什么区别,天涯之类的网站提供的同城板块好一些,但是因为太乱,上文中所提的合法性得不到保障。我在想,互联网本地化是否真的需要新创造一些什么工具, 假如有公司以赢利为目的去顺应互联网本地化的发展而创造一些新的工具,那么这个赢利的目的会不会又导致其网站将服务范围无限扩大,追求广和大,追求更大的客户范围?这显然是有害的。其实,若有新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工具出现更好,即便没有,也并不会影响互联网本地化的发展,因为互联网上确实没有界限,也不可能人为地设置出界限,互联网上的界限取决于内容,一个网站或者博客只要题目是本地性的,内容是本地性的,那么它就是本地的;另外,所有本地的居民也并非一 定要呆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搜索引擎会自动地根据题目,关键字和内容将本地的居民放到一起。另外,本地公民的参与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写出多么有风采的文章。

-信息时代是什么?孙子的知己知彼早给信息时代定下了基调,即在最需要的时刻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准确有价值的信息。给这个概念再加上一条就是信息时代的定义了,即:同时在任何时刻以最快的速度创造最准确有价值的信息。而前后两条的行为主体将都是E公民。

最后,谈一下1510,这一段只会发表在1510上。我在最初来到1510的时候(本年初)在一个帖子里说我觉得1510所有栏目中最有价值的就是1510 收风站,这个观点至今没变,“公民记者”是1510的灵魂,1510的与众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而收风站的创意正是公民记者的最好体现。然而,收风站无疑是1510中最惨淡的栏目,这个栏目做不好,公民记者的理念就无法实现。事实上,收风站在1510上是不可能很容易地被做好的,因为它需要建立在互联网本地化之上,公民记者这个理念也是一样。从这个逻辑上看,公民记者这个理念目前在1510上无法实现,不是因为1510不好,而是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级网站,这样的网站必然会被国家级的以讨论国家事务和国际事务为主的舆论精英所霸占。但是1510可以成为公民记者这个概念的领导者,最后的实现将是建立在无数个本地网站,博客,论坛或者其他工具之上。

====================================

王馨语私人博客:http://yourongnaida.com/wangxinyu/

王馨语语言教学博客:http://yourongnaida.com/wxylanguage/

王馨语1510文章分类: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00025484f84138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