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腐一窝一窝,是制度性腐败结出的恶果

 

   
这两天的新闻,除了屠童案就是官员落马案,不是伤人的心,就是伤人的眼,都在挑战民众的心理极限。

 

   
5月10日,山西大同官场地震,一场矿难,倒下一批干部,抓一个矿主,咬出成群贪官。大同前公安局长申公元,大同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王雁峰,大同市南郊区检察长冯志勇,以及大同公安局特警支队支队长王文成和大同市公安局前经侦支队支队长高建勋,先后被双规。

 

   
5月11日又,爆出一条重大新闻,广东一教育局长受贿被抓,近百名校长迫于压力,赶快自首。此前数月,山西发生“9.8”溃坝事故,运城市公安局局长段波贪腐曝光,段曾担任临汾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另有5名官员涉案。……

 

   
如此众多的官员,彼此勾结牵连,形成一个巨大的特权利益团伙,同时落马,说实话,我是一点不感到惊奇的。

 

   
社会上有人常讲,如果把中国官员全部拉去审判,可能会有人被冤枉,如果隔一个审问一个,那是一抓一个准,肯定会有不少漏网的。这绝对不是夸张,而是广大民众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应,表达了社会广大民众对官员群体的极大愤恨和蔑视。

 

   
目前的官场,腐败透顶,贪腐一窝窝,一串串,触目惊心,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机制——社会制度性腐败,结出的恶果。

 

   
十六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了省点自家金子,使了一下小心眼,叫大家弄些成色不足的铸币,投入流通中使用。可是,当人们拿着面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铸币时,傻子都知道,把货真价足的货币,储藏起来不用,把成色不足的货币投入流通,最后,回到女王国库里的,全都是那些不足值的货币,最终损失的还是女王自家。

 

   
有个叫格雷欣的经济学家,就向这个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英国女王指出: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

 

   
这个理论典型的表述是这样的:如果市场上有两种货币——良币和劣币,只要二者流通作用等同,因为劣币成本低,人们在使用中往往会选择劣币,储存良币,久而久之,良币就会退出市场,仅剩劣币流通,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在官场中流行,也是这个道理。贪婪和善于奉承的人就是“劣币”,廉洁奉公者属于“良币”,当这个社会中,奉承拍马的人能够获得巨大好处,且贪污受贿受到惩罚的概率又很小时,廉洁奉公的官员就会越来越少,“劣币”就轻易地驱逐了“良币”。

 

   
劣币得到重用的源头在那里?掌权者是也。比如,那个英国女王,她自恃高明,使用歪招,企图通过启用劣币来满足私欲,一开始劣币或许市场不大,但渐渐就越来越大,最后,逐步把良币完全逐出了市场。

 

   
当一个国家,只是出了个别的贪官时,那还是正常现象。当一个国家一查就是一批官员出问题时,那就说明这种腐败已经深入骨髓了,几乎是无可救药了。一旦整个社会系统腐败到一定程度,组织力量增长的不可逆性和自我繁殖性,就会表现得十分突出。

 

   
诸多贪官落马后,哪个不是声泪俱下地说自己一开始收他人之礼物、礼金是不得已?我们在社会上办事,哪里不需要请客送礼?否则,哪有办得成的事?社会通行潜规则,潜规则几乎成了全民的共识,比显规则还显得规则了。

 

   
追求私欲是人的本性,永远不可能灭绝,不要以为身居高位,就能一心为公,即使贵为英国女王还想着要耍奸使坏,不择手段去敛钱,难道中国的头头脑脑就会是天生圣人,没有私利私心?就能自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一个没有真正监督体制的国家,一个层层权力都不受约束的国度,想要官心不败坏,不彻底堕落,就如同有人提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荒唐而可笑,只能是自欺而欺人的把戏而已。

 

   
面对这么多的窝案、串案,凭什么让我们相信你们,自恃高贵的公仆们?!

 

                     
(网文编辑原作者:唐酌)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