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4 文汇报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钱学森”之谜

一个大国不仅仅是物力之大,还得有组织世界的灿烂学术和思想之大。现今中国的国力成长势不可挡,但是中国制造的知识尚落后于物力发展,成为中国发挥世界级影响力的制约因素之一。

中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感慨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第一流的领军型科学家,为什么中国不能在全球知识创新领域占有重要席位?

无独有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剑桥巨擘李约瑟早先曾经提出一个被称为“李约瑟之谜”(Needham Puzzl e)的命题:为什么古代中国曾经产生过辉煌的科学技术,但是近代以来却远远被西方甩到后面去?

套用“李约瑟之谜”,我们姑且可以把钱学森的发问以及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创新不足称为“钱学森之谜”。

一个大国不仅仅是物力之大,还得有组织世界的灿烂学术和思想之大。现今中国的国力成长势不可挡,但是中国制造的知识尚落后于物力发展,成为中国发挥世界级影响力的制约因素之一。

退一步说,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系统对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认同的构造也是极为重要的。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现在成了国家教育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2009年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作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多次提及创新型知识对国家发展的战略型意义;最近,处于征求社会意见阶段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也显示出我们国家对人才、教育、创新知识产业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个迅速成长的大国,中国对外关系实践上的开拓和创新,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支撑。中国日益广泛的海外利益存在,客观上促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需要发生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所说的“范式转变”,以适应中国对世界产生能动性影响的需要,适应中国更多地管理世界事务的需要。

中国拿什么贡献给世界,用什么去引导世界朝非暴力、民主化、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我想,中国要对世界和全人类有更大的贡献,不仅靠中国制造的产品,更应该靠中国制造的思想、制度和知识。那么,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准备好了吗?解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钱学森之谜”的答案在哪里?

二、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不足

如果我们只爱与自己有关的人,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只研究与自己利益有关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学术境界就永远落后于别人。知识为我所用是对的,但是真正为世界接受的知识是为人类所用的。那些不带个人功利的研究成果才能更为超出中国以外的听众所承认和接受。

中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尚难以满足中国发挥世界级影响的需要。从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容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拓展:

第一,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大多只研究与自己有关的知识,对与自己无关的知识则不大关注。

“与自己有关的知识”一般都局限在狭隘的地域经验范围,所以,我们的考古学只考自己的古,不考中国以外的古,中国的电影只拍中国人的故事,不拍中国人以外的故事;好莱坞大片再俗,它的一部分电影却是拍给全球观众看的。

在美国学术界有句话,说印度人只研究印度的问题,非洲裔人只研究黑人问题,中国人只研究中国的问题,只有美国人(西方人)研究所有的问题。此话流露出西方人对自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骄傲。

根据我的观察,中国在美获得哲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绝大部分从事的是中国研究,从事诸如少数族裔研究、工会研究、美国军工复合体西部开发研究等美 国国内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当然,中国学生的博士选题由于得到美国大学奖学金的资助,研究的题目往往不全是研究者自己所能决定的,人家花钱招你来读博士,本身就是要你做中国研究、为其服务的。

但反过来说,现在国家物质条件改善了,国家和私人机构就要有战略性眼光,转变海外留学观念。比如,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学者出国研究,研究课题更应该集中于所在国问题的研究,而不能集中于去国外做中国问题研究。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美国学者来中国从事美国问题研究。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再比如,我们的课题制能不能打破只请中国人做的惯例,设计一些课题对全世界学者开放?要学会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利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生产分工的优势,同中国人一起做研究。我们的跨国公司是否有高远的眼光,适当招募研究型职员去国外做实地调查研究?拿破仑军队到埃及的时候,随军还不忘带去一批科学家。我们任职于国际组织的职员,是否应该更多地从人类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不能完全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总之,一个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只关注本国经验或者与本国相关问题的研究,那么,由此产生的知识必定只能是地方性知识,难以转化成为全球性知识。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地方性知识的意义,而是强调作为世界性大国,中国需要在与国际社会互动中,通过知识从地方到全球的转化,为全球治理作出贡献。

……

请看原文:
中国拿什么贡献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