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各大网站转载了《瞭望》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研究显示中国精神病患超1亿,重症人数逾1600万”。就是说,中国有相当于三个中等省份的人全是精神病患者,光重症人数(中国俗称的疯子)就相当于荷兰的总人口。

十三分之一,谁敢说自己不是? 除了畏光症患者。

这篇关于精神病的爆炸新闻,在各大网站首页新闻显著位置转载,迅即在中国网民中炸开了锅。短短几个小时,新浪网浏览量超百万,评论达18000条;网易跟帖8000多条,腾讯网留言4500条。网友拍砖众说纷纭,有人大致归纳为八类:

一是质疑型,不相信中国精神病这么多,认为报道哗众取宠,荒唐之极,“这个新闻报道记者才精神病呢”;还有的认为“统计局又犯病了,整出这么个吓人的数字”。

二是揣测型,一部分揣测这是政府造舆论“为以后抓人进精神病院埋下了一大伏笔,这一招确实够绝了”,一部分揣测这是富士康公关造势为十几连跳的悲剧事件找借口解围。

三是嬉笑型,“怪不得吃三鹿、地沟油都没事,原来是有精神病。”“我是精神病1号前来报道。”调侃、幽默,是网友跟帖最拿手的。让人喷饭的帖子,俯拾皆是。

四是怒骂型。认为这是政府把社会问题转移到精神病问题了。“人吃人社会,没精神病才怪”。“容忍高房价、容忍乱收费、容忍贪污腐败、容忍欺瞒拐骗、容忍不公平、容忍不公正、容忍失业、容忍拆迁等等,忍无可忍,忍成精神病。”“当下的中国不是精神病人多,而是牛鬼蛇神多。”“神奇的国度呀,全民皆为精神病。 旧社会让人变成鬼,新社会让人成为精神病。”犀利之言,力透纸背。

五是思辨型。最被力顶的是网易相关新闻这段跟帖: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 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如果 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对于“开胸验肺”、“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工”、“处女卖淫”、“官员嫖幼”、“强行精神病”等一系列奇闻,又会写出多 少辛辣犀利、锥骨入髓、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已不在人世了。让我们彻底赶走鲁迅,欢迎“小沈阳”,让人们在 开心笑声中忘却现实的不公和苦痛,在笑声中渐渐地麻木、渐渐地变傻……

六是忧虑型。一部分忧心“病态的国度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上访的人多了,精神病人自然就多”。一部分忧心“文章有问题,还嫌社 会不乱,足心不良。”

七是认同型。认为报道真实,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和监管仅靠亲属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将这一群体的救治纳入 国家公共卫生投资的视野。

八是专业型。认为新闻标题不应该用“精神病”字眼,而应该用“精神疾病”,也有个别网友对报道内容提出一些独到见解。

这八类声音中,网友质疑、批判和戏谑的占绝大多数,表示忧虑、认同新闻事实的极少数,提出专业性观点的更是 凤毛麟角。

一个关于中国精神病患的深度报道,何以在网络引来一片哗然,没有得到网络舆论正面认同和应有的理性思考,而只成为一个批判政府和社会的武器呢?

透过这条新闻引发的网络舆情,能看到国人普遍的焦虑感,能看到当下中国社会的病入膏肓,也可见积习已久的中国精神病认识偏见。

See more here:
谁不是潜在的精神病患者?_愤怒的蚊子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