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喜不喜欢韩寒,但必须承认,这个年轻人有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比如,在 7月的图书市场,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就大有一纸风行态势,很可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就在7月1日,《独唱团》正式在卓越网店上架,上线不到10小时已登卓越销售总榜第一。发行方表示这本书将于7月6日在全国范围上市。这本定位是“一本引领文化潮流的青年杂志”,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事先张扬,现在让很多人充满了期待。

不过,我并不奢望这本杂志就真的能够获得一片好评。在我看来,事先张扬的事,往往最后都容易变成失败的事。这本杂志争议不断,在出版过程中也经过重重检阅,最后很可能变成一种思想平庸的畅销书,让无数人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韩寒此前在博客里也说,这本杂志“终究只是一本文艺读本,无论是从程序上还是从本质上,他都无法承载很多人对于改变现状,改善社会的期望……”,“如果你抱着想看战争片的心态误看了一部文艺片,无论这部文艺片多好,你都会失望。”尽管韩寒这番解释很中肯,但不必讳言,现在很多读者都不想把《独唱团》当 “文艺片”来看,他们希望从艾未未、罗永浩、林少华、彭浩翔的文字中,读到一种符合“公民韩寒”气质的文字。

尽管我对《独唱团》内容质量不敢抱过多希望,但还是对这本杂志的价值影响有所期待的。在我心中,《独唱团》最终也许只能充当“公民韩寒”的一种文化符号,它的符号意义应该大于内容价值。我只希望这本可能赢得巨大市场的青年杂志,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公民读本”。

这些年,人们经常讲公民教育。没有成熟的公民教育,当然就不会有成熟的公民社会。林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美国《公民读本》的第一课,主题就是 “你”。那篇文章以很多细节阐述了如何通过做一些公民准备,来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好公民,使“你”和他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容易。在这种《公民读本》里,并没有艰涩深奥的东西,也没有复杂的价值判断,而是回归基本的生活常识,通过日常生活叙事,来告诉人们如何做合格的公民,并强调了“个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

中国图书市场也经常出现一些所谓“公民读本”,往往很像是政治教科书,离社会现实与青少年的生活很远,不被读者接受。公民教育说到底,就是要将青少年和社会成员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教育,它特别强调公民的权利,强调公民的社会参与角色。那些离公众很远的“公民读本”,自然不能承担起公民教育的重任。而在今天,在公民特别是青年少普遍陷于某种阅读危机的背景下,期待深受青少年关注的《独唱团》成为“公民读本”,或许也是一种文化理性。

其实,公众推崇韩寒,也绝不是因为这个青年为社会提供多么大的思想贡献,而在于他对很多公共事件的看法,回归常识判断,包裹着良心、真实、独立,特别是通过他那数亿访问量的博客进行公共传播后,能产生巨大影响力。把《独唱团》与韩寒捆绑在一起进行阅读,这也容易使韩寒的粉丝摆脱过度激越的思维,以更为理性的文化视角看待社会现象,从而产生特定的社会积极意义。

是的,不必硬要让《独唱团》去承载着不能承受之重的思想深度。我觉得,把它看成属于这个时代年轻人的一种《公民读本》或许更为理性,那样的话,在那些可能很浅近的价值表达中,或许很多年轻人就能体会到一种公共精神,感受到一定的人文价值,哪怕是他们能从中知道“个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也很有意义。

请看原文:

韩寒《独唱团》或许可做“公民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