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推內需 保可持續復甦 (編按:本文摘錄自巴曙松、楊現領、邢毓靜的「金融危機中的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動力:一種長期觀點」一文,主要是從需求看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國民財富水平的迅速提升都與方興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息息相關。展望未來10至20年,中國的城市化會繼續進行,並且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還可能加速。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城市化的空間巨大,同時也必然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城市化的推進還可能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轉型的重要切入點之一。 中國消費人口 實約2.7億 (一)城市化是擴大消費需求的着力點 根據官方統計,2007年中國城鎮人口為5.93億,接近人口總數的二分之一,這似乎意味着中國有差不多6億人的城市有效消費市場。然而這一數字有一定的誤導性,按照最新標準劃分,中國有287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轄區人口125萬人,另外還有374個縣級市,轄區平均人口為15萬。盡管在中國這些縣級市被稱為城市,但是按照國際標準,人口集中度高、市場規模龐大以及擁有高生活品質的現代城市居民概念顯然遠遠超出了中國的低標準,因此,如果扣除縣鎮人口,那麼中國的真實城市人口約為3.8億。 然而,在我們看來,即便是這一數字也是明顯高估的,因為其中約有30%左右的「城市」人口實質上住在郊區的農村人口,但在統計上這些人也屬於大城市管轄。如果把這部分人口也除掉,那麼中國核心城市居民數量應在2.7億左右,這意味着,目前中國真正的城市活躍消費人口,或者是城市中產階級的數量與官方統計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根據聯合國人口發展報告的預測,中國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達到60%,那麼在未來20年應該被城市化的真實人口數量應約為5億,保守估計應在3至5億之間,這說明未來我們將面臨規模十分龐大的城市消費的擴張。 未來20年 消費支出年增萬億 那麼這部分未來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或者購買能力應該有多大?我們可以作簡單推算: 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城市居民人均GDP約為3,500美元,統計顯示城市家庭收入的60%用於消費,那麼,每年人均消費應在2,100美元,這樣以來,那麼未來20年,按不變價格計算,預期每年增加的消費購買支出水平將達在6,300億至10,500億之間,這對經濟增長是一個巨大的增量貢獻。 此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城市通過擴大消費需求將有利於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調整。在過去的經濟增長過程中,中國經濟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相對於投資水平,消費顯得不足,我們稱之為「不平衡增長」。因此,從長期來看,這種不平衡的增長路徑還要持續多久,一個關鍵性的決定因素就是消費能不能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從而使消費佔GDP的比重回歸上升趨勢。那麼,顯然城市化對實現這一轉變意義重大。 以住房需求為例,我們粗略計算,如果城市房屋價格平均為每平方米5,500元,購買100平方米的公寓,總價約為7萬美元,按照正常標準,房屋的每年維修和物業也要在1,000美元左右。如果計算汽車消費,按照2005年的水平,每千人15輛汽車的數量計算,5億人口的城市化規模所產生的汽車需求將超過750萬輛。總之,未來巨大的城市化空間將釋放中國潛在的消費市場,城市化也將成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着力點。 工業需大量基建 投資大增 (二)城市化將引致龐大的基礎設施及其他投資需求 中國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市化進程仍處於初級階段。盡管在北京和上海,我們可以發現現代化的住宅和商業大樓、寬闊的交通大道、功能齊全的城市地鐵以及高效運營的機場,但這並非中國故事的全部,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仍然需要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而且未來的新的開發和投資支出也將不斷由東向中部和西部地區轉移。 如果我們用工業化標準來衡量,也可以發現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礎投資空間同樣非常巨大。 如果未來20年,我們能夠實現5億人口的城市化,那麼這意味着巨大的投資需求。城市人口的擴張將要求相應的基礎設施、市政建設以及城市功能必須配套和完善,並以此促進其他相關產業和行業的投資增加。 地方發債 支持基建投資 根據研究人員的測算,近10年隨着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和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遷移,每個農村人口在城市落戶下來需要的基礎設施、道路、橋樑、住房的投資,大約在30萬到35萬,這是帶動擴大投資需很重要的增長點。根據穆迪的預測資料,如果按照當前的城市化趨勢,中國在2011年將再啓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以改善城市生活環境,據估計,在2011至2017年中國的資本支出將增長3倍,可能的資金來源將是地方債券的發行。 此外,應該注意到,城市化對於解決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也有積極的作用。如果從中國城市化的長周期來看,產業峰值還遠遠沒有達到,一些看似過剩的產能將來也未必真的過剩。城市化將產生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對鋼材、水泥等的需求將會增加。因此若城市化全面的啓動,現在不少因為出口下滑而出現的過剩產能將得以消化。 調整與轉型 賴出口轉內需 (三)城市化提供了應對危機、實現復甦及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重要主題 當前談論中國城市化問題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全球性的金融和經濟危機。雖然從目前來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國採取了一攬子的經濟刺激謀劃,並已以取得顯著效果,新一輪經濟復甦也表現了强勁的內生性與可持續性。然而,在我們看來,未來中國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性復甦的一個關鍵問題就在於中國的城市化主題。 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投資對GDP貢獻的佔比顯著增大,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性增强。因此,隨着這一輪經濟的不斷復甦,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的目標比較明確,就是從依賴對海外市場的出口轉向依靠本土市場的內需,從依賴價格優勢轉向依賴技術優勢,從依賴投資轉向依賴消費。 從國際上對比來看,美國消費貢獻佔比70%,中國2008年底佔比38%,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到現在,消費的貢獻還下降了10個百分點。背後尋求經濟方面的原因,中國現在處於人口結構紅利階段,在崗工作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總處於歷史上最高時期,這些人群會為未來退休做計劃,故而儲蓄率比較高。高儲蓄勢必帶來高投資,這正是推進城市化進程所需要的。 因此在城市化過程中,具有很大的投資空間,在高的儲蓄率下,投資率高是難免的,這與經濟發展階段有關係,美國、日本的城市化已經完成,必然轉向消費型經濟,而中國還處於城市化推進的關鍵階段。總之,從今天應對危機和實現經濟復甦及長期增長的視野來看,中國的城市化也將從各個方面迫使經濟發展模式作出必要的調整和改變,從而克服全球經濟衰退與金融危機的外部衝擊,增强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性與可持續性。 根據穆迪的經濟預測,在2021至2025年間,居民消費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消費的增長率也將超過真實GDP的增長率。此外,隨着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先進服務業如科研服務,健康保健及社會服務,教育、文化、藝術及影視業將迅速發展,成為服務業中的主要發展行業。據穆迪預測,2016至2025年間,服務的10年平均增長速度將為12.6%,成為最快的發展部門。 總的來看,城市化應該成為中國經濟復甦和長期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甚至應該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長期主題。 撰文:巴曙松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楊現領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2009級博士研究生、邢毓靜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   http://www.hket.com/eti/search/article.do?id=653b80d2-c128-47e5-93ec-828fb00d6308-809726&theme=%E5%B7%B4%E6%9B%99%E6%9D%BE&type=a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 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Continued here:
城市化推內需 保可持續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