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个“洋人”来充门面
 

新近,美国一些媒体,相继刊出了“出租白人”的口述实录。在中国淘金的白人米奇·莫西雷(MitchMoxley),讲述了自己在中国冒充商人的经历。莫西雷宣称,自己被一加拿大的华裔相中,充当某外国公司在华的“质检官”。他和其他一伙冒牌的白人“质检官”,一起去山东某地剪彩,发表讲话,和市长握手,合影,住高级宾馆,被好吃好喝伺候,然后每周拿1000美元的周薪。要知道,1000美元的周薪在美国也很不低,我家门口一录像店招经理,税前工资也不过是年薪35000。周薪1000?这钱来得实在太容易。

我是从朋友埃里森·盖瑞特博士的博客上看到这则消息。盖瑞特博士是一位国际公司治理的专家。她认为这个做法,恐有欺诈之嫌,至少在道义上是不对的,这也可能让那个自愿去当傀儡的人吃亏,毕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对于法律和语言都不熟悉,冒冒失失去当人家的“门面”,还不知会惹出什么麻烦来。我找到刊发报道原文的《大西洋月刊》,有读者跟帖表示,”租赁白人“再次说明了中国人的“自卑情结”。在经济低迷的西方世界,这个消息无异于一强心针,增加了一些白人的优越感。看到这些评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反感的还不光是这些在“你不可作假见证”训诫下长大的白人,还有那些假借外资企业名义在中国行骗的假洋鬼子公司。

我不知道在生意场里,还有多少这样的假商人,在四处行骗。很多华人移居海外之后,加入了外国国籍,发觉最大的市场还在中国,又掉头来做生意,却又对自己的黄色面孔不自信,于是租借一白人来冒充。当然,我想也可能地方政府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是主动纵容,以制造招商引资的假象。但此事在国际上被人捅出来后,一来挫伤了中国企业的国际信誉,也造成了“中国人自卑”的印象。

确实,由于缺乏“生而平等”的信仰,和达尔文主义的长期灌输,很多国人确实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种族优劣的意识。他们会对于黑人甚至自己同胞中的民工赤裸裸地加以歧视而不觉惭愧,又对欧美人士心存敬畏而不觉羞耻。这些偏见和歧视,也和认知的差距有关。关键还是长期的封闭,让人对于别国的人或者其他群体不熟悉所致,我相信这种状况应该会随着交往的增加得到改变。

去年我翻译的《地之国》(原书名Netherland,曾获美国笔会福克纳奖,中文版拟出)一书中,主人公汉斯的好友恰克,在纽约城做生意,但是他作为一个黑人移民做生意很难取信于人,于是他在澡堂子里找了个犹太白人给自己充门面。书中的恰克介绍说:“我跟艾贝尔斯基成立了一房地产公司,我给他25%提成,让他做名誉负责人。当然,我打理一切。艾贝尔斯基的工作就是在幕后,装成一大亨模样。其实他所做的,不过是拿他那个犹太名字给我用一用而已。”一般来说,人们对犹太人有善于经商的成见,拿他们的名义做生意,似乎更顺利一些。恰克做的是装修生意,面对的是一个个顾客,所以他考虑到的是老百姓的心理认知问题,不过企业选人,一般都奉行“平等雇佣机会”政策,不敢明目张胆按这些种族背景来取人的。

这种由成见到歧见的现象,现实中还真不少,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在中国甚至可能比在美国更普遍一些。我曾和一国际留学生办公室的领导聊天,他说美国校方派一美籍华人去中国学校招生,对方很不高兴。因为照片挂出来,对方领导看不出来“美籍”的烙印,显得很没有面子。领导喜欢接待白人,最不欢迎的就是看不出差异的“美籍华人”。我在想,那位加拿大华人之所以租个白人做生意,是不是因为客户的这种顾忌呢?若果如此,一个骗一个,倒霉的实在是消费者了。

租赁白人脸来充门面当“花瓶”,只是花高价请了高级临工,而一些真正想来中国做点实事的外国人,却常常碰壁。德国人卢安克在中国义务支教多年,据说申请中国国籍失败。另外一位外国友好人士叫包立德,在路透社中文网开设中文专栏。从其专栏文章上看,他对中国社会研究颇为深刻,思路独特,观点敏锐,他还准备要写一部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著作。结果却拿不到签证续签,最后心灰意冷地黯然离开了中国。

或许国人要的是那张脸,而不是他们的头脑和心肠。各个民族皆有其长,这样要面子不要里子,错失了多元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良机,实在是买椟还珠啊。

请看原文:
租个“洋人”来充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