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均华

前 言

近几年来,我国突发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除了地震、旱涝、台风、地质灾害等自然性突发事件外,较为频发的突发事件主要围绕就业、社保、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生产安全、社会治安和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等社会问题而形成,这些问题往往牵涉到多方利益,处理不当极易酿成突发事件。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社会矛盾凸显,这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都将是我国突发事件的频发期。

现阶段既是我国突发事件的频发期,又是网络传媒的扩张期。“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特别是在传统媒体因种种顾虑而缺席失语或反应迟缓的情况下,互联网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重要平台”。

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测性、牵涉利益多、容易引发连锁事件等特征,而网络媒体传播具有及时迅速、匿名性、去中心控制等特征,两者结合后在网络平台上非常容易围绕一起突发事件形成广泛舆论,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控并化解舆论,就可能滋生新的突发事件,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更大破坏。因此,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考虑,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地面对舆论、掌控舆论、化解舆论。

本文从及时全面的向社会发布信息,掌控舆论,重视并做好信息的后续发布工作和加强媒体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三个方面总结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的成功实践经验,并指出舆论引导难以突破的核心问题是政府的公信力较低,重振公信力是政府提升舆论引导效力的基本立足点。最后着重分析在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构建政府与民众间的常设网络互动平台、强化“舆论领袖”的正面引导力、做好网上评论工作和发挥“把关人”的积极引导作用方面加强改进的必要性并指出具体实施措施。

1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新媒体格局下的新挑战

1.1 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特征剖析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突然爆发,难以预测。主要体现在海啸、地震等自然性突发事件中。第二,牵涉到多方利益,涉及人群广。第三,容易出现连锁反应。第四,发生前存在征兆,但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很短,主要表现在社会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上。突发事件的上述特征使其在开放的网络传媒环境中往往可以制造出影响力巨大的公共舆论。

我国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如火如荼。“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最新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此规模的网络群体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而突发事件的特点又决定了它极易成为舆论的导火索。转型时期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主体既有开放性特征又有隐蔽性特征。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其传播具有互动性特征,任何阶层、任何地域的人都可以围绕突发事件在互联网平台上自由交流、自由讨论、畅所欲言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但同时网络平台又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平台上自由互动、讨论的主体都是匿名的,我们基本上无法得知舆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和根本意图。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的舆论走向更加难以预测和把握。

第二,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具有迅速性特征和复杂性特征。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及时传播特性,更新速度快,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网络媒体会第一时间报道,以吸引受众。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的讨论往往是网上的焦点话题,极易成为舆论的导火线。“如果一则有代表性的帖子得到大家的认同,引起共鸣,就会很快扩散开来,反复转帖或被跟帖,形成一个主导性的意见,从而产生雪崩式的效果,把舆论推向高潮。”而突发事件中各种关系往往多样而复杂,无法在短期内了解事态的详细状况。而且,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各种各样的声音汇集助长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第三,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具有情绪化和难以控制的特征。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压力、矛盾和问题凸显,网络成为矛盾汇集和情绪发泄的场所。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网民往往将其与自己个人情绪相结合,使舆论具有了情绪化特征。同时,网络平台的匿名特性,使一部分网民在发表言论时欠缺必要的责任感,围绕突发事件的言论往往缺乏理性。而现阶段没有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规范完整的法律条文对信息进行全面“把关”,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呈现出难以控制的特征。

1.2 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现状

我国各级政府和媒体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上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意识,很多地区、很多部门进行了探索性尝试,在引导策略上有经验也有教训,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近几年我国有代表性的突发网络舆论引导事件有“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5.12汶川大地震”、“成都公交6.5燃烧事件”、“贵州瓮安 6.28事件”、“新疆7.5事件”、“湖北石首市骚乱”、“山西问题疫苗事件”、“四川巴中‘全裸’乡政府”、“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等。这些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和媒体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舆论引导,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各级政府和媒体坚持信息发布“及时、全面、开放”的原则,将抗震救灾作为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最新信息,各级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大面积报道,让民众及时了解事态进展,牢牢掌控住舆论主动权,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后,政府及时发布信息,网民广泛响应和传播,有效驳斥了外部的虚假宣传。同时,也有值得深入思考并认真吸取的教训。在湖北石首事件中,约7万民众走上街头与数千武警对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街头骚乱。在吉林通钢暴力事件中,吉林通化钢铁公司股权调整引发职工不满,民营企业派去的总经理被活活打死。这两起暴力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失控都与相关部门舆论引导方式欠妥有重大关系。

1.3 突发事件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决定了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在网络媒体上产生较大影响,网络媒体既可以成为平息突发事件的信息操作平台,又可以为突发事件舆论推波助澜,引起连锁事件发生,形成更大的规模和更强的破坏力。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相关管理部门和主流声音保持沉默,那么非主流、非正常的 “谣言”和小道消息就会传播开来,使舆论向非理性化的方向发展,积聚一定时间后集中爆发,再次形成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由于突发事件对抗性强,破坏性大、牵涉面广和后遗症大的特点,网络舆论引导不力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事态扩大,破坏力加剧的后果,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害,社会稳定受到重大冲击,不利于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突发事件舆论自身发展隐藏的危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层面考虑,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理性、正确的引导是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2 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分析

2.1 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成功策略分析

2.1.1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在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政府部门再按照传统的刚性思维处理问题,对突发事件进行严密封锁已不可能。因此,现今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通常会及时向全社会发布信息,让公众知晓事实真相,占领舆论制高点,树立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高度负责的良好形象。

在突发事件后,社会往往有较大的震荡,导致刺激性意见出现并汇集为舆论,如果进行正确的引导,舆论会有助于事态的解决。如果引导缺位或不善反而会形成阻力。这个阶段信息的发布应该更着重于事态的进展,全面详尽的向公众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稳定舆论,防止局面失控,引导社会秩序理性、健康发展。现今,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安全管理部门已经基本可以做到掌控舆论权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布正确信息。详细说明事情的真实状况,制止流言,以正视听,缓解公众的恐慌心理。这一点在“3.28” 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表现得较为突出。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左右,中煤集团一建公司63处碟子沟项目部施工的华晋公司王家岭矿北翼盘区 101回风顺槽发生透水事故。事故发生后,媒体及时公布被困人员数量和事故的初步原因判断,并对救援全过程进行跟踪报道,相关管理部门也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使得真实信息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有效地预防了网络流言恐慌的出现。

2.1.2重视信息后续发布工作,跟踪事态进展

政府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后,还要做好后续发布工作,时时跟踪事态进展,随时发布最新信息,并突出信息的针对性,不断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显示出信息后续发布工作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持续跟踪事件进展成为当前舆论引导工作的重点之一。

2009年6月5日8时左右,成都市一辆公交车在川陕立交桥处起火燃烧,造成25人当场死亡的重大事故。10时40分,成都市政府在事故现场附近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遇难人数,回应公众舆论对人员伤亡情况迫切知情的诉求。下午2时50分,市政府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强调驾驶员曾“号召附近群众参与救援”,回应了公众舆论对驾驶员是否逃离现场的质疑。晚上11时20分,市政府召开第三次新闻发布会,认为“车内燃烧的汽油并非来自公交车”,回应了公众舆论对起火原因的质疑。6日下午5时市政府召开第四次新闻发布会,详细通报了燃烧公交车和驾驶员信息,回应了公众对驾驶员背景的质疑。6月7号晚上11时召开第五次新闻发布会,公布事故初步调查结果,回应了其他一些质疑。

成都市政府通过五次新闻发布会,及时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回应公众的质疑,发布的信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后,有效驳斥了流言,稳定网民情绪,掌控住舆论,稳定了事态。

2.1.3利用媒体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突发事件发生突然,网络舆论形成迅速,为了让受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在较短的意见积蓄期内,获得更多真实信息进而形成健康的网络舆论,就应当将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传统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网络媒体传播快速的优势和传统媒体权威性高的优势互补性很强,有效联动后,将发挥显著作用,让网络媒体受众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全面、真实、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这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优势互补的传媒格局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如《人民日报》的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南方报业集团的南方网、北京多家媒体联合组建的千龙网等,基本实现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效结合。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网络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借助传统媒体的深入采访和报道,提升可信度,引起政府的重视并推进问题的解决。二是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经互联网放大,迅速凝聚民意,产生强大的舆论合力。这两种方式相互衔接,互为助力。在上海交通管理部门 “钓鱼执法”事件中新老媒体的有效配合就表现得十分突出。2009年9月8日职业经理人张军开私家车搭载一个自称胃疼的路人而“被钓”,12日他以“公子羿”为ID在天涯社区发帖控诉。作家韩寒在博客中对此事进行转述和评论,在网上引起更大的关注。国庆之后,传统媒体大举介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上海存在“职业拦车群体”,《新闻1+1》栏目制作了专题调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民时评》,与网民的愤怒和都市报的质疑相呼应,迫使上海浦东新区和闵行区政府认错,经传统媒体深度挖掘后,网络媒体又将这些深度报道广泛传播,引起极大反响,挖出上海其他“钓鱼”案例,如某区对黑车罚款获天价收入,法院与交管部门串通制定审判指导意见等等。特别是司机孙中界帮助别人却“被钓”,愤而断指自证清白的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在第一时间追踪报道,网络媒体广泛传播,把舆论推向高潮,加速了问题的解决。

2.2目前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问题剖析

2.2.1政府与网民间的互动渠道不畅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谣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的重要性(I)和涉及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例,即 R=IA”。公式表明,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当下我国政府部门与公众的信息互动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渠道都是单向性传播的。尤其是在网络传媒环境下,政府管理部门与网民就重大社会问题的互动远没有达到网民满足的程度,而且现有的互动大多是非常态的,缺乏制度性。近年来虽然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信息的意识加强,但仍受到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与网民缺乏互动信息的传递,无法满足公众的全面知情权,不能及时回应不断出现的各种质疑,这就可能加大流言、猜测的力度。

流言的小范围传播并不可怕,但网络媒体传播的及时、快速特征会加大流言的传播范围和强化流言的信度,一旦围绕某一流言形成广泛的舆论,而相关部门和媒体又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那么就可能爆发群体性事件,贵州瓮安6.28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例。2008年6月21日下午6时,瓮安一中学生李某与同学王某一同外出,当晚李某溺死河中。事情发生后,由于相关管理部门和主流媒体没有及时回应网上质疑,导致网络流言广泛传播,网民群情激奋,纷纷向政府管理部门反映要求彻查此事。在久久不得回应的情况下,爆发了部分群众围堵政府部门和不法分子打砸抢烧事件即贵州瓮安的6.28事件。

“危机传播只有在正确的危机信息通过正确的传播渠道被得到正确的传播,并被受众正确的理解后做出正确的反应才能形成完全畅通无障碍的信息流。” 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建设,尤其是在网上与网民的互动,并保持渠道的时时畅通,在政府部门主导的真实信息传播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使官方主导的舆论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效掌控民间网络舆论的发展。

2.2.2修复政府公信力是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的核心问题

“据2009年初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委托腾讯网所作调查,网民选择的举报方式依次为:网络曝光(35.8%)、传统媒体曝光(31.3%)、向纪委举报(17.2%)、向检察院举报(11.4%)、向上级政府机关举报(3.3%)、向公安部门举报(0.5%)。”在健全的法治环境下向司法和公安部门举报应成为首选,但网民意向竟然如此低,这暴露了政府在处理举报问题上公信力的低下,这种状况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表现得同样明显。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地方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缺乏主动公开的意识,并把突发事件舆论中的批评视为诽谤,使用删帖、封堵IP,甚至动用警力抓发帖人等不当方式处理网络意见,使网民对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手法形成了负面“刻板印象”。如2009年6月7日凌晨2时,杞县一辐照厂辐照装置在运行中发生货物意外倒塌,压住了放射源保护罩,使其发生倾斜,导致钴-60放射源卡住,不能回到水井中的安全位置。7月17日,“放射源将爆炸”的谣言出现,大批群众奔向周边县市“避难”,杞县县城一度几成空城。在这起事件中,表面看起来谣言是大规模社会恐慌的诱因,但背后隐含的是公共行政事务透明度低和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事后,杞县政府不但没有反躬自省,反而迁怒于网民,抓了5名在互联网上夸大事故危险性的“造谣者”和转帖者。

修复政府公信力是提高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能力的核心问题,一些政府部门正不断地进行努力,如云南省委宣传部尝试推动云南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 “新政”。在“躲猫猫”事件发生后,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出邀请,由几名网民组成调查委员会,虽然网民参与司法调查在法理上缺乏依据,但这体现了政府重建公信力的诚意和努力。“2009年8月,云南省陆良县发生一起煤矿因施工纠纷与村民引发的冲突,省委宣传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时,不得随意给群众乱扣‘刁民’、‘恶势力’等帽子,禁用、慎用‘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别有用心’、‘一小撮’等形容词。在此次事件中,群众提出7个方面的要求,有6个获得圆满解决,剩下1个因不够合理而被劝阻。长期以来,‘不明真相’和‘别有用心’一直是一些政府部门用来抵制民意、搪塞监督的借口。云南表现出当政者转变官方话语体系和处事思维的大胆尝试,推动了以群众诉求为本位,处理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创新,被誉为社会转型期‘官民交流的范本’”。

3 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的可行性措施

3.1 建立网络舆论监测体系

突发事件网上舆情监测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前后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突发事件涉及关系复杂、变化因素多、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往往给管理机构的判断和决策增加难度,而且事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给决策者留下思考的时间很短,如果不能及时获取准确信息进行决策,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社会性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在发生前往往有一些迹象可寻,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形成的舆论影响极易引发连锁事件,而这些迹象和舆论往往集中呈现在网络媒体上,因此,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全面地进行舆情信息汇集、分析,可以对决策者快速做出正确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舆论监测体系的建立,需要物质、信息双方面的保障。物质方面的保障主要是指人力、资金的投入。各地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舆情分析机构,由专业人员组成几个小组,24小时不间断地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舆情进行监测。其他关系民生的部门也要由专业或兼职人员承担起本部门的舆情监测任务。此外,对重点网络舆情呈现场所,如高校的论坛、贴吧等,可以招募学生做兼职调研员,密切关注校园论坛、贴吧和校外主要网站的动态。各相关部门应对网上舆情监测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人力、制度、资金等方面保证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正常运转。

同时,网络舆情监测要有有效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决策系统,这都需要强大的技术系统支撑,尤其是一套高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依托物质和技术两大体系,舆情检测体系能够全面对舆情信息进行评估,分类监控、分析规划舆情监控内容,形成舆情预警信息。

3.2 构建政府与民众间的常设网络互动平台

没有一个顺畅的渠道来沟通政府与网民,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相关舆论会迅速汇集到网上被网友感知和传播,如果网民的观点和意见不能有效地传达到相关管理部门,负面舆论会不断增强,酿成更大的破坏。因此,政府上网建立与网民的互动渠道是网络传媒环境下政府掌控舆论的必要措施之一。

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涉及到重大民生问题的部门,应该在网络上开辟适宜网民表达意见的平台,并指定专人及时了解网民的意见动态,做好回复工作。如开通问题反应信箱,使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把意见传达给管理部门;开辟政务论坛专区,使网民可以在论坛上自由发表观点,指定专人与网民互动,表达政府观点,为网民解疑释惑,有效疏导网民情绪。

政府建立与网民的有效互动平台,一方面可以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网民的各种意见诉求和疑问,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发布,传达官方声音,引导舆论。另一方面互动渠道的有效运转满足了网民参政议政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民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参政议政的需求十分强烈,因此,政府开通网上政务信息互动平台是保证公众行使参政议政权利的重要举措。

政府部门开通网上互动平台,目的是通过与网民互动,了解公众诉求,针对公众诉求传达政府声音,消除公众疑惑,起到引导舆论、稳定网民、稳定社会的效果。目前有些政府部门仅仅把开通意见反映渠道作为一种形式,在倾听民意上做做姿态。网民反映问题,往往石沉大海,没有回应。这种传播是单线传播,不是互动传播。网民的意见传达给政府管理部门,如果政府部门认真分析了网民意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种单线传播还能起到为部门决策收集信息的作用。但单线传播造成网民无法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相关权威信息解疑释惑,如果是危机事件这种单线传播使管理部门失去了及时稳定公众情绪的机会,而网民在得不到答复的这段时间里,会进行各种负面猜测,加剧事态恶化。如果政府部门只是把意见信箱作为政务建设的形式,做做样子,那么网民通过这个渠道反映的问题将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政府部门在开通与网民的互动平台后,还应不断完善使其制度化。这个制度可以包括网民反映、渠道畅通和部门回应三个方面。确保渠道时时畅通,有反馈机制,而不是流于形式。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并指派专门人员对网民意见认真分析,及时回复,必要的时候应与网民反复互动。

3.3强化“舆论领袖”的正向引导效力

根据传播学规律,受众态度经常受到“舆论领袖”影响。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海量信息充斥于网络媒体,大量网民难辨真伪,可能会无所适从,这时他们往往会将网络舆论权威的声音作为自身判断的主要依据。具有权威性的网络“舆论领袖”包括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网络评论员、部分专家学者及网络论坛版主、名博客博主等等。强化舆论领袖的正向引导力,使多数网民在意见领袖的正确引导下,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循环,是当前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点之一。

首先,需要发展壮大政府网络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队伍。近些年来政府部门一直没有间断对网络发言人、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但从建设效果来看,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发言人、评论员数量少,力量分散,在网上声音弱,影响有限,需要进一步强化建设。

网络发言人、评论员的主要任务是“经常登录相关网站,关注舆情动态,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宣传和讨论,工作逐步由被动应对到主动发帖,由个人单兵作战到集体行动,引导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上网发表文章、帖子以及新闻跟帖,在一些重大的网络舆论事件中较好疏导网民情绪”

其次,需要号召民间“舆论领袖”配合,科学引导舆论走向。民间舆论领袖对网民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做好这些人的转化工作,对网上舆情的引导至关重要。做好转化工作应该从注重道德约束,明确社会责任入手,鼓励“意见领袖”多反映真实情况,传达政府声音,为网上舆论引导服务,达到“以网民引导网民”的效果。

3.4 发挥“把关人”的积极引导作用

任何信息的传播都是有选择的转播,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也是如此。突发事件网络信息的“把关人”有网站的各级编辑,论坛的管理员,贴吧的吧主等等。他们能够灵活掌握信息发布进程、发布时机、发布形式,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把关人”对舆论的引导应该以疏导为主,切忌简单粗暴的删帖,要注重运用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感情上的认同与共鸣。要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特点,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把关人相关守则。比如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各大BBS应进入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处置的紧急状态,增加在线管理员数量,实行24 小时不间断管理;对虚假的、未经确认的、不良的言论进行控制,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另外,“把关人”应适当加强网络技术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控制中的作用。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有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管理员和吧主全天候监测,对负面消息及时清除,运用智能软件进行敏感词组过滤,对国外敏感网站实行浏览限制,对论坛发帖进行延时审查,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制登陆等。尽管这些技术的运用存在种种争议,但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快速恶化,同时没有有效应对方法时,可以有选择的谨慎使用。

结 语

目前,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基本实现了由被动接收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反映意见并关门决策的刚性机制向积极引导、公众参与配合的弹性机制的转变。在弹性机制下的网络舆论引导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也有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今后,我们应在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体系上多下工夫,建立网络舆论监测机制,全面了解掌握网络舆情;构建政府与民众间的常设网络互动平台,有效实现上传下达;强化“舆论领袖”的正向引导效力,发挥“把关人”的积极引导作用,有效预防网络舆论失控局面出现。

请看原文:
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