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近些天,全国有的地方正在经受洪涝灾害,有的地方又为高温天气所困,对政府应对能力构成了严峻考验。昨日“新华视点”报道:由于高温肆虐,山东济南三天内至少有8名户外劳动者因中暑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

看到报道,内心既感沉痛又深觉无奈。这些年来,“热死人”的消息每年夏天都在发生,相关政府部门不时也有所表态,但是现有法规文件存在规定不清、执行不力等弊端,致使高温劳动保护几乎沦为空谈。

至今,我们仍在使用一部颁布于半个世纪前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这部关于高温劳动保护的唯一全国性法规和现实严重脱节不说,暂行了那么多年竟然仍未“转正”,可见相关立法工作的缺失。更令人遗憾的是,这部法规每年都被人拿出来说事,却始终不见相关部门对此有何修订动作,其对高温劳动保护的消极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关于高温劳动保护的法规措施就是一片空白。2007年国家有关部委曾发布加强工作场所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高温天气的标准;有的地方还出台相关办法,对高温劳动保护工作进行规定和细化。例如《重庆市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明确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C以上为强度高温天气,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降温措施或暂停高温时段工作。然而,这些措施在现实操作中无不遭遇执行难、监管难等问题,使得各地高温劳动保护工作陷入无规定不执行、有规定难执行的尴尬局面。

问题是,全国性法规不到位,地方办法执行难,这就能够成为政府部门无所作为的理由吗?要知道,像济南这种三天“热死”八人的情形,毫无疑问已经是一场公共灾难。洪水死人是灾难,台风死人是灾难,高温热死人难道就不是灾难?

1995年,一场罕见热灾降临芝加哥,夺去了739人的生命,让这座城市一度成为“死亡之城”。社会学家埃里克·克兰纳伯格在《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这部著作中严厉批评:原先天热没有被看作一种灾难,这是1995年政府响应速度慢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将热浪作为芝加哥的社会灾难问题看待”。惨重的代价促使芝加哥市制定了“极端天气应对计划”,按照气温不同严重程度发布热灾预警并启动相应紧急机制。例如,由公务人员、义工分发防暑小贴士,走访孤弱老人,24小时开放市政建筑制冷设备,以及在全市设立大型纳凉中心和空调庇护所。(据《外滩画报》等报道)

这表明,我们的法规不到位另说,政府部门对高温灾害天气的认识滞后,对高温劳动保护的观念淡薄,可能才是造成执行难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这也说明,我们首先必须把高温天气当成可能发生的公共灾难,而不能仅看作为一场自然灾害。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制定政策和监督执行上完善救灾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温劳动保护工作。

不管法规政策是否完善,应对高温灾害都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地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老百姓的人身和生命安全不受热浪侵袭。相关部门除了及时发布高温预警,还有必要在高温灾害天气来临时,设立和开放纳凉场所,关注可能受灾的重点人群,确保和监督建筑工地等户外工作场所及时停工、错时上班。目前,许多人对高温天气的关注,还停留在单位企业有没有按规定发放高温补贴,这实在是对高温劳动保护的一种肤浅解读。

2010年8月4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面对媒体其实很简单 / 2010-08-04 11:18 / 评论数(4)
  • 住限价房上高价园是谁的梦魇 / 2010-08-04 01:02 / 评论数(1)
  • 申遗不该成为涨价的前奏 / 2010-08-03 11:22 / 评论数(1)
  • 欲治矿难,必先治地方官场 / 2010-08-02 08:30 / 评论数(8)
  • 那些灵异的天坑 / 2010-07-30 16:40 / 评论数(6)
  • 请看原文:
    “热死人”也是一场公共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