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的专家总是回避“国富民穷”?(转载)

 

                 
作者:邱林  来源:博客中国 
2010-8-3

 

   
根据已披露的全国财政收入预测,全年财政收入总额或达8万亿元。针对此预测,有媒体随即引发有关政府财政收入比重过高、企业和居民负担过重的讨论,并归纳出“国富民穷”结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近期关于“国富民穷”的说法失之偏颇,预测的今年财政收入将达8万亿元,并不是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和“国”与“民”间分配格局的指标。(8月3日《中国证券报》)

 

   
观察人士注意到,近来,贾康针对“国富民穷”结论,频频发表看法。7月9日,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认为,“国富民穷”的说法“过于苛刻”,中国在走向富强的过程中,百姓生活水平已有明显提高,成绩有目共睹,但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7月26日,贾康在《中国证券报》发表题为《“国富民穷”太偏颇收入鸿沟须警惕》文章,认为“国富民穷”之说,带有明显的偏颇与内在逻辑的紊乱之处,但也可带来某些有益的提醒。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带有官方研究机构色彩的经济学家,为何频频表达对“国富民穷”的不屑一顾,或者极力回避?

 

   
有分析认为,由于他身份的原因,只能这样做。

 

   
当然,赞同贾康的观点的人也有,同样带有官方色彩的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的研究员张培森就是其中之一。张培森说,虽然中国财政收入连年增长,但财政税收安排明显体现了向民生倾斜、低收入者倾斜的力度,“国富”与“民富”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有利于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的。云云。

 

   
然而,上述专家的观点却与事实大相径庭!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54;据世行2008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超过美国、俄罗斯,更超过印度的0.36,已经接近拉美国家的平均水平。

 

   
按照亚洲开发银行2007
年的一项研究,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与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的比率,中国是11.37倍,远远高于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亚的5.52倍和菲律宾的9.11倍。

 

   
这是典型的“增长性贫困”,一边是中国GDP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是老百姓的收入跟不上GDP增长,贫富悬殊越来越大。

 

   
在日前新浪网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应提防“增长性贫困”》的博客称,经济增长,未必社会和谐。只有重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不忽视国民和社会的利益,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才不会遭遇到“增长性贫困”之尴尬。

 

   
从人均GDP水平来看,“增长性贫困”正是发生在3000美元以下这个重要发展阶段,而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从初次分配看,虽然近年来国内居民的收入在不断被增长,但是,其收入增幅远远落后于GDP和财政在快速增长,其根源仍是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这正是中国“国富民穷”的重要原因。

 

   
由于GDP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不能提供大众福利状况的全部真实信息,不能反映民生状况,甚至可能存在“一俊遮百丑”的现象——以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强势,掩盖一个经济发展及社会变革方面的劣势。

 

   
众所周知,GDP和财政收入,最终还是由普通百姓创造的,如果不还利于他们,就可能影响经济的再增长。

 

   
为什么我们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均GDP不断攀高,但贫困人口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却难以解决,普通大众不仅幸福感越来越消失,还为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许多人甚至怀念起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来,其原因,就是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少数人占有了。

 

   
那么,是什么人占有了主要的经济增长成果呢?是那些特殊阶层、是那些垄断行业。他们通过权力寻租,通过垄断经营,首先攫取了巨额利润。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种种霸王条款,收费、罚款,使普通公民原本有限的收入进一步缩水。中央的一些所谓惠民政策,也被他们或层层截留,大打折扣,或明顶暗抗,不予落实。

 

   
当前,“国富民穷”的事实是无法回避的。虽然一些经济学家极力回避“国富民穷”,并利用主流媒体竭力为其辩护,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

 

   
居民工资收入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与之相对的是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近年来增长更明显。而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连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了众多群众的不公平感。

请看原文:
为何有的专家总是回避“国富民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