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寒不是50后》中,我表示韩寒的意义只有放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和与他父辈(五十年代人)的对比中,才能清楚地彰显出来。事实上,韩寒的出现,几乎是中国社会走入一个现时代的宣言书,因此,对其意义,不能低估。大致说来,韩寒的意义起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叛逆教育。中国教育走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日暮途穷兼弹尽粮绝,需要一股新鲜的空气来加以吹拂,韩寒的出现,适逢其会。翻看韩寒履历,我们发现,他初中时开始有文章发表,并作为体育特长生升入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时(1999年),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被报道后引发社会关于素质教育政策及“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在留级后,再次挂科七门并最终在高二退学。后来,复旦大学曾表示可以收韩寒做旁听生,结果被韩寒拒绝——可以说,韩寒从中学就退出了中国教育体制。现在看来,韩寒可谓先知,在韩寒我行我素的坚持面前,那个生产文凭的机器终于把他最后一点社会信誉给透支殆尽。韩寒胜利了,他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扼杀人性,乏味无聊,学无所用,他用实际行动——退学,和这个教育制度一刀两断。韩寒的大多数82年同龄人则在2000年乘着高校扩招的春风读上了大学,4年后,他们大学毕业,和前辈的大学生相比,求职似乎有了一点麻烦,为了一个工作,投出过无数简历,跑了无数的招聘会,最后关头勉强找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然而高中阶段辍学韩寒依靠着他不懈的自学和天生的写作才华,边玩赛车边写书,渐渐地出了名。经过若干岁月,他又回到了公众视线成为媒体宠儿。至今一个十年过去,他终于没有让当初那些专家看到笑话。当年他退学时,曾有专家预言:韩寒你能独领风骚三五年就不错了,你这样一个脱离秩序,不遵守大人世界规矩的孩子,主流社会不能容忍你太久。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未来?没有?那好好想想吧,大人世界的规矩之网随时恭候你自投罗网,缴械投降,面对现实。十年过去后,我们看到韩寒笑得更灿烂了,他胜利了,不但打破了一个乏味的秩序,而且创造出符合自己理想的生活。而那些规规矩矩,辛辛苦苦地读完小学,中学,大学的80后们,好不容易熬到毕业要找工作赚钱了,才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个跨世纪的废物,一栋跨世纪的烂尾楼。这还是按照应试教育模式严格培养出来的最标准的最合格的学历几乎到达顶峰的一代人,可他们发现这个社会提供的工作,他们没有能力去做,而他们现在想再挣扎求生也已经徒劳无益,因为他们可怜的一点点天赋和棱角个性早就被教育抹杀殆尽。所以,韩寒的出现,既宣布了中国现行教育的失败,也昭示中国下一代可以找到一条跳过中国现行教育体制而走向成功的道路。
其次,是挑战体制。事实上,韩寒高二退学这件事就是对现行体制的挑战——这位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青年,本应与同代人一样,按照这个庞大体制所设定的轨迹,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上完小学上初中,上完初中上高中,上完高中上大学,搞份体面的工作,弄套满意的小窝,娶位漂亮的妻子,生个可爱的孩子。可韩寒无视体制对其生活的设置,在高中二年级时,以七科全红的“硕果”退学。韩寒这一勇敢的举动,没有给体制留下丝毫情面,他退得如此果断,如此彻底,如此干净,成了一个完完整整的体制外。这些年来,韩寒完全按照自己的逻辑,在愉快地生活着,开心地赛车,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韩寒的这一切,的确刺痛了许多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也给这个用饭碗管思想的体制制造了不少麻烦。同样,体制内的人不会喜欢韩寒。不管你把韩寒当作中国文坛的害群之马也好,搅屎棍也好,韩寒的出现,客观上给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坛投注了一道亮光。本来韩寒是最有资格成为小资作家的,但恰恰相反,你不但在韩寒身上看不到半点小资情调,韩寒更象一位文坛清道夫,一位真正的文化义工,哪里肮脏哪在我。在某些人看来,韩寒总是和文坛格格不入,和权威格格不入。总是毫不留情地剥开伪真理、伪精英的画皮,把敌手驳得体无完肤。韩寒成了指向小资和腐败体制、陈腐观念的文字杀手,无意中成了不满现状的代言人。拿了红包的批评家只能温文尔雅地和被批评者“商榷”。没有办法,吃了嘴软,拿了手软。韩寒却绝对不和被批评者“商榷”,批评什么,否定什么,单刀直入,毫不含胡。
再次,独立表达。独立性和批判精神,这些本应属于知识分子所特有东西,如今在体制内已基本消失殆尽,但在韩寒的身上却保留得如此完好。因此,对许多依靠体制过活的知识分子而言,韩寒犹如一颗投向他们的重磅炸弹,更为要命的是,他们除了被炸的稀巴烂以外,无处藏身,别无选择。当下,弥漫着一股腐朽之气,成了一巨大名利场的知识界,正在靠韩寒这个年青小伙,一位专业的赛车手,业余的知识分子来挽回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声誉。而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又而他之所以能够如此自由地表达,又基于这样一个客观条件:那就是表达如他的生命一样自然,行云流水不吐不快,但是他又不必像传统知识分子和今天的学者教授以及媒体时评家一样靠表达为生。一旦表达成为谋生之道,“戴着镣铐跳舞”几乎成为必然的悲剧性命运。韩寒的表达几乎都是“免费表达”,不拿一分钱稿费,所以不必看着媒体总编和“总编的上级及主管”脸色,所以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时至今日,全中国只有30%在纸媒体敢采访韩寒,只有10%不到的媒体敢于发表他10%不到的博客文章。所以,韩寒不是靠他的公共意见表达吃饭,表达公共意见只是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基本的生命方式,不得不说,哪怕说了白说。他的“饭碗”来自图书出版和赛车。韩寒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传统知识分子要想摆脱李敖所言“拙于谋生、急于用世、昧于尽忠、淆于真知、疏于自省”的悲剧性命运,要想真正地实现自由表达,首先应该做到经济上独立,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自由决定表达自由。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韩寒自由表达的另一条件是于互联网的兴起。它为公民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平台和可能。虽然这种自由并不完全,就像韩寒说的,平均每个月他的博文会被删除一次,就像女人的月经一样。但亦如他所说,只要是曾经在博客上发表过了,它就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韩寒在回答记者提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作家”时有这样的回答:“首先是文笔好,写出的文章不能枯燥,不要把作品写得像政治课本。第二要相对独立,也许有人认为政治上过硬就是好作家,但我更主张经济独立,不要依附于任何团体,也不要加入任何团体,要有骨气。实现经济独立,最重要的是你的书销量要好,除非你能从别的地方挣钱。但这也是传统作家看不顺眼的地方—他们觉得你书卖得好就是俗,就是向市场低头,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如果你从市场上能得到相对多的收入的话,你就真的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经济上的独立,的确是韩寒表达独立的最大保障。
最后,当然就是他的世界影响了。韩寒最具影响力的是他的博客,他的博客有二百五十多篇文章,每篇都有百万人次以上的点击量,总计已达三亿四千多万人次的点击量,他也因此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作家。《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名单揭晓,韩寒蹿至第二,超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于韩寒的上榜,《时代》的解释是,“这位27岁的年轻作家在出版以自己的中学辍学经历为背景的第一本小说后一炮而红,成为中国最畅销的作家之一,并且激发了有关整个国家素质教育的争论。他也是一个赛车手,他所写的博客嘲讽主流文化以及不称职的官员,深受网友喜爱。”也因此,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说,全中国教授的影响力加起来比不上一个韩寒。这一点,是自胡适、鲁迅以来所没有的情形。
总之,韩寒的出现,既给这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提出了问题形成了挑战,又为这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指出了方向——这才是韩寒的意义。

请看原文:
韩寒挑战社会,也推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