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青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国学“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中国青年报8月25日报道)

孙见坤在几年中阅读了近2000本经典经史典籍,还曾用文言文和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女儿陈美延教授通信,探讨《陈寅恪文集》中的问题,其国学观点得到了陈教授的“钦佩”。他在参加复旦大学为自主招生而举办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时,因表现出色得到了评委老师的高度赞赏。他参加的另外两场自主招生考试,中山大学和四川大学对其评价很高。他第二志愿填报了山西大学的历史专业,却被“神奇地”调剂到法律专业。

孙见坤的才华横溢令人瞩目,但复旦大学求贤若渴的心态更值得尊敬。8位面试过孙见坤的教授联名请愿,希望复旦能破格录取这样具有培养潜力的孩子,在大学领导小组开会时讨论通过。其实在复旦大学近年历史上,已有过成功的先例。去年,复旦将自学成才的38岁的三轮车夫蔡伟正式录取为博士研究生。若中国大学都有如此开阔的胸襟气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也就不再只是诗人的梦想了。

遗憾的是,从天而降的人才却被陕西省招办的规定卡在了半空中。任凭复旦大学怎样沟通,陕西省招办一直立场强硬,拒绝投档。他们表示,“博雅杯”的章程上并未写明可以“破格录取”,所以“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陕西省招办的顾虑可以理解,担心规则破坏后“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会接踵而至,严格执行规则可以保证招生的公平、公正。但是,不管怎样的招生规则都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而制订的,招生办的角色也应该是学生和学校的服务方而非管理方。真正的公平公正不是墨守成规,而应着眼于尽量让每个考生都适得其所,不至于明珠暗投,保障每个个体的实质公正才可能让所有考生都享有公平的待遇。

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也是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的有关机构。潜规则是在中国生存的必修课,有些领导就是特别不待见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人才。在此事中,考生和家长竟然不懂得积极行动起来,私下里向领导“略表诚意”,还在媒体上曝光出来,能赢得名牌大学的青睐却得不到社会大学的认可,也只能落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结果了。

这个事件也彰显出当下高校招生体制的困境。高校的自主招生权仍然十分有限,“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分数依旧是招生的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据,使得在入学前多数学校和学生之间都没有充分的了解。这就像谈恋爱,没有认知和感情的基础怎能擦出爱情的火花,纵使自由恋爱有诸多弊端,也比婚姻包办更为合理。孙见坤“被卡录”就类似于棒打鸳鸯,招生办于心何忍。千金易得,一“生”难求,连自己想要的学生都招不到,又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呢?民国时期人才辈出也部分得益于当时高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钱钟书、钱伟长都是被清华破格录取的,要放在今天估计也要遭遇被扼杀的命运。至于有些人所担心的招生腐败,只要让高校招生的整个流程放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让高校的校董会吸纳民间人士的加盟,使高校的运行维持系于自身的信誉,也就没多少人能承受得起腐败的风险和成本了。而今,高考制度的形式公平下掩盖着对无数个体的实质不公,也使得创新型人才的大量涌现这一愿景成为空中楼阁。

这道难题并非无解,只要陕西省招生办能多一些开明,教育部能够因势利导,对个体案例所暴露出的高校招生制度弊端予以修正,给孙见坤一个破格录取的机会,也给所有梦想中国教育崛起的人一线希望。也期待复旦大学能够再多一些魄力,正式录取暂无档案的这一国学奇才。当然,孙见坤也可以选择去复旦大学旁听,毕竟成才的路不只一条,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不用对大学文凭看得太重。

其实,被卡住的并非孙见坤个人,而是全体国人的智慧。如果这一困局不被打破,下一个“孙见坤”仍会出现。面对钱学森先生去世前的诘问,“为何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我们只能汗颜的回答,呃,因为像钱钟书、钱伟长那样的偏科天才,都被陕西省招办这样的官僚机构和貌似公平的高招制度过滤掉了。

韩青的最新更新:
  • 个税改革不应仅限于均贫富 / 2010-08-25 23:16 / 评论数(0)
  • 超越对《挟尸要价》的解读之争 / 2010-08-24 22:38 / 评论数(1)
  • “无罪释放”不应是终点 / 2010-08-23 22:08 / 评论数(1)
  • 央企暴利富了谁 / 2010-08-22 21:32 / 评论数(0)
  • “挟尸要价”获奖背后的媒体责任 / 2010-08-20 22:32 / 评论数(0)
  •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