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伦在线 | 评论(0) | 标签:所见所闻

最近英国经济出现小阳春,几大银行巨头纷纷出现赢利,第二季度的GDP突然增加了1.1%,比原来的预期翻了一番,7月份的楼市小幅度涨了0.6%,英镑兑美元开始涨回来,最关键的是英格兰银行保持0.5利率基准线不变,保证市场上货币流通充足。

然而,经济危机的阴影始终在心头,一般来说,英国人从小缺乏看《新闻联播》,读《人民日报》的思维训练,对BBC新闻的批判阅读程度不深,一般看到新闻,首先想到的是,嗯,不错,和自己想得一样。相反,如果你在中国媒体浸淫越久,看形势大好的新闻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有没有搞错,是插播广告还是电视剧提前了?

我就是从小被训练地这么想的。比如,如果英国经济真的企稳了,为什么街上关门的店这么多,到处是楼面在出租?我家楼下一家大铺面,从金融危机开始,招租快三年了,还是空着。两个星期前的一个周日,我和家人又从那家铺面前经过,去了一家蛋糕店喝下午茶,服务员颇有些喜出望外,说大星期天的,终于来人了。吓得我们点了一壶茶,两个人分着喝。

因为始终有一种阴霾在心头,身在英国,我更加在意自己的可持续就业问题。一次打电话回家,老妈问我,你在这个单位可以干多久?我说,做完项目,再看看,说不定还要找。 电话那头微微有些吃惊,我的天,读完博士了,还要这么找工作,英国看来没救了,你其实和楼下那些外地来打工的没什么区别。

确实区别不大。我已经习惯了给人解释,英国大学职业发展两条路,一条走科研,一条走教学。前者基本上是根据项目经费设定岗位,项目做完了,人也差不多考虑走了,除非有后续的项目和经费进来。后者,因为教学,至少有学费收入,特别是英国大学大量招收海外留学生,足以支付教师工资,因此,稳定一些,头衔也比较硬,给一个permanent job,翻译成中文叫“终身”,感觉像中国大陆的公务员,相当壮胆。

其实,中国对教职的理解,主要来自美国,所谓“终身”应该叫tenure,来自美国大学教职体系,一般指教授一级,雷打不动。在英国教职系统中,“终身”门槛偏低,从讲师开始都可以是permanent,但是,一旦经济有变,裁起来也毫不客气,甚至连教授也要走人。记忆当中,英国好几个大学连整个系都一锅端掉。

有时候语言和外汇交易一样,赚的是翻译之后的收入,起码在心理上比较满足,不太需要看GDP和股价楼市的脸色。对我而言,新工作刚刚过了试用期,家人已经关心下一个职位在哪里。

英国经济在恢复,数字上不假,至少这些经济数据都是比较冠冕堂皇。然而,最实在的感觉是来自自己和身边人的感受。一位朋友,非英国人,今年刚刚拿到博士,那天庆祝毕业聚餐时候,他说现在形势很不好,外国人找工作难。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安慰了,想了想说,就把找工作是第一份博士后工作,好歹也要干上一年。

身在办公室,抬头望望窗外一格子的天,才明白万事万物都有联系。现在打开BBC网站,我最爱看的新闻的频道,从政治(politics)转到了生意(business),这就是为什么我最近对经济数字比较熟悉,这听起来像是心智日趋成熟的标志。

英伦在线的最新更新:
  • 央视不点名批评郭德纲,它公众责任在哪里? / 2010-08-06 07:16 / 评论数(10)
  • 为什么大家不怎么写政治博客了? / 2010-08-02 07:08 / 评论数(12)
  • Twitter时代的被叛逃 / 2010-07-29 17:51 / 评论数(0)
  • 所谓新华社“叛逃”事件 / 2010-07-28 19:08 / 评论数(7)
  • 被误读的英国 / 2010-07-27 19:38 / 评论数(2)
  • 请看原文:
    后经济危机下的可持续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