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特殊日子,重发旧文及图片:

 

四年后,再访建川抗战博物馆

肖雪慧

2005年夏天去建川博物馆时,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本是中国最光荣的日子,却多年低调处理,近一二十年,又变得不尴不尬。60周年纪念来临之前的一年,各界涌动着恢复历史真相、大大方方庆祝这双重意义纪念日的热望。然而,还没到2005年,禁令就一个接一个下来了。出版界、新闻界许多雄心勃勃的抗战选题夭折了;跟新闻出版界遭遇类似,原先得到地方政府鼓励并正在建筑中的抗战博物馆建设突然陷入无法再获得银行贷款支持而资金断裂的窘况。2005年夏天去时,感觉很荒凉,诺大一片博物馆群,只完成四个,更多未能完工的建筑,烂尾楼般静静立在荒地上,而已经完工的200多个阵亡将军雕塑群,被圈在一片荒草地上,未能获准展出。即使这样,正面战场馆馆藏的震撼力还是出乎预料。

第二年听说,展出内容和方式作了妥协和调整,博物馆建筑终于继续开工了,再后来,就有消息说已经完成并开放了。

上周日跟几位朋友再次去,是四年之后了。

 

到了大邑县安仁镇,车驶向博物馆。行驶到一宽阔通道,迎面看到立在一高坡上的军人雕塑,他以胜利者姿态将手中步枪高高举向天空。走近细看,“高坡”原来是一个残破的日军碉堡。碉堡原地在天津,从天津运来这庞大家伙,耗费力量一定不小。但举枪军人脚踏在这个三面残缺、长满荒草的日军碉堡上面,跟四周的空旷、苍凉浑然一体,形成一种把人跟外面的喧嚣世界隔离开来而走进那段历史的特殊气场。

 

 

一,中国老兵手印广场 

带着对历史的敬意,我们进入了博物馆。刚朝里面走一两分钟,就看到前方一个很奇特的广场:大约高出路面一米左右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层层巨型超厚玻璃,每面玻璃上有很多血红色手印。快步上前,原来是抗战老兵手印广场。每个手印下方刻着手印主人的姓名、部队番号、职务、军衔。这些手印,应是最近几年间逐一寻找尚健在的老兵时收集的。大致估计一下,有好几千个手印。这些集合在一起的血色手印似乎是一种无声的述说,提醒人们去重新认识那段在主流叙事中已然面目全非的重要历史。

 

 

 

后面几部分,链接如下:

《四年后,再访建川抗战博物馆之二——中流砥柱PK正面战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0f79650100g2jt.html

《四年后,再访抗战博物馆之三——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0f79650100g331.html

《四年后,再访建川博物馆之四——“阵亡将士群雕”更名<中国壮士>有玄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0f79650100g3ct.html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