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昨天晚上巴巴儿的花两块钱去苹果店买了个《三只小猪》的APP,准备睡前哄儿子高兴,讲个带PPT的高科技故事。结果还没讲到我拿手的大野狼“huff and puff”那段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味儿。怎么农场里的小鸡爱吃菠菜?老大的草屋里装上了壁炉?老三的房子里居然还配上了cable TV? 强装着胸有成竹状讲完了故事,看到结尾恍然大悟,原来我买的是一个politically correct版本的童话故事。

Political correctness俗称PC,跟电脑没什么关系,中文翻译叫“政治正确”。很多人初听到这个词会觉得这不像是Made in USA的东西,实际上这可是地道美国本土制造的特产。这里说的政治正确不带有官方意识形态的色彩,而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慢慢侵入并占据美国人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个人或者机构对于自己的语言、思想和行为等进行反省和改进,以力求消除对社会弱势群体呈现出歧视。

起初,PC的最主要影响表现在语言上。简单地说,即便宪法早就赋予了美国人言论自由的权利,但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下说话都要掂量掂量。不小心触碰了PC的敏感词,虽不至于被投入天牢,但被社会舆论所群殴是迟早的事儿。有人评论这是一种powerful form of censorship,还挺形象。

于是,美国的中小学老师们在“没有蛀牙”这一目标之外又给孩子们建立起了一个“没有歧视”的语言乌托邦。保护少数族裔──黑人不是black或者negro,就算是马丁・路德・金在他的著名演说里自己这样称呼过自己也不行,改用African American代替;保护残疾人──handicapped听起来不够积极向上,要改成physically challenged;保护妇女──凭什么做business的都是man?商人叫business professional;家庭主妇干嘛一定就是housewife?homemaker 就看不出来男女了嘛。什么policeman/ mailman/fireman/ salesman/ freshman统统都改成police officer/letter carrier/fire fighter/salesperson/first year student……凡是有可能引发歧视的有关性别、宗教、职业、年龄和性取向等等的用词,在过去的二十来年全都经受过了political correctness之文化大革命的洗礼。

这种压力自下而上,轰轰烈烈地覆盖着美国的每个犄角旮旯。若是没有社会多数人的理性反思,想要这样的全面贯彻可是不容易。现如今我们听美国总统演说,总是不怕累赘的在每一个he的后面要加上一个she,在每个his后面加上一个her。曾经对待“敏感词”如履薄冰的美国民众已经在二十来年的训练下练就了铁掌水上漂的神功。

今年春天,奥巴马政府把“Islamic extremism”等词汇列入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敏感词;两个月前,Muhammad因为带有种族宗教针对性被动画片《南方公园》列为敏感词;康涅狄格州New Haven中学的毕业生今年拿到的毕业文凭和以往一百多年都不太一样,里面的“in the year of our Lord”被列为敏感词“屏蔽”掉了。

政治正确的旋风如此强大,以至于很多时候美国的政客们为了树立自己politically correct的端庄形象,做出一些很让老百姓费解的姿态。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很多政客站出来表示支持在世贸中心遗址隔壁建清真寺,这其中包括信基督教的奥巴马总统和信犹太教的纽约市长彭博。一定是我的境界不够高尚,为什么就联想到“打碎牙齿和血吞”的悲壮场面呢。

关于“政治正确”的趣事太多,下周咱们继续聊聊political correctness gone mad的疯狂场面,以及PC版《三只小猪》的童话结局。

(本文作者李淼曾任纽约市调查局调查员,美国期货行业协会审计调查员和CCTV9套节目播音等职,现任新东方商务英语教师。本栏目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

本文内容归道琼斯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请看原文:
[妙论英语] 美国也有敏感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