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19岁的陕西学子孙建坤凭借古汉语和历史专长,赢得了8名复旦大学教授的联名举荐,却因“搞不定”招生办一方图章,从此与这所知名学府失之交臂。

这一故事特别让人感伤。在高考制度下,该有多少像孙建坤这样的偏科人才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从此与高等教育无缘呀!更让人郁闷的是,他不仅通过了自主招生面试,而且离陕西省一本线仅6分之差,可就这样,尽管复旦大学强烈请求破格录取,并且派人专门前往沟通,最终仍然未获放行。而说起来,陕西省招办乃按规章办事,从程序上讲并不存在问题。

但从这个案例也可看出,这些年来的自主招生改革并没有实现制度设计的目标,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宣告失败。自主招生的目标在于“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按照现有相关制度设计,却只不过起到了“降分录取”的有限作用。制度是为目标服务的手段,然而如今制度却成了实现目标的挡路石。连北大等高校推行的“中学校长推荐制”,最终都走样变成了“集体推优制”,可想而知,自主招生俨然已是名存实亡了。

不过,这里我并不想就教改本身多说什么,而是想对孙建坤说一句:自主招生放弃了你,但你一定不要放弃自己。

条条大路通罗马,上不了复旦大学并不意味着理想破灭,学术梦难圆。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孙建坤不也做到了“从吾所好”,熟读古籍,并受到了多名教授一致认可了吗?有人推许他为“难得一见的国学小天才”。他的班主任作出了“国学水平超过了一般的高中老师”的高评价。获得这么多人的承认,完全在乎他自身的努力,而并非受益于现行教育体制。就此一点,孙建坤完全用不着对自己的未来表示悲观。

更何况,虽然复旦大学未能录取,但孙建坤毕竟拿到了山西大学法学院(他原本填的是历史专业志愿)的录取通知书。也就是说,大学的大门并没有对他关闭,他仍然有机会利用高校知识资源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复旦大学如果真的爱才,完全可以寻求和山西大学合作,一起栽培这个学术苗子。又或者,山西大学不妨允许孙建坤入校后转到历史专业,成人之美。不行的话,等本科毕业后,孙建坤也仍然有机会报考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再说了,就是入读法律专业,也没什么不好。爱好和专业并不一定喜相逢,有时候邂逅“他乡”的味道反倒更加甜美。说不定,读法律专业对他的国学研究还大有裨益。我有位搞法律的教授朋友,他专门研究古代的契约文书,而这个领域就既需要法律知识,又要有古文专长。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术方向。

孙建坤拿到山西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感觉自己“就像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并感慨道:“这种卡人的制度怎么消除呢?”大可不必。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这也不是你抛弃自己的理由。

记得李敖先生2005年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曾引龚自珍诗:“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传人可知。”借此寄语复旦大学的学子们:“你们不但要从复旦出来,还要超过复旦,这样子由于你们的光芒四射,对你们的学校才是回馈。”这话拿来对孙建坤讲,也特别合适。上不上复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要看得起自己,不要放弃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朝前走去。

2010年8月25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大堵车考问高速收费管理模式 / 2010-08-25 16:16 / 评论数(2)
  • 直面“挟尸要价”无损英雄本色 / 2010-08-23 17:21 / 评论数(6)
  • 经济特区进入政改转轨时刻 / 2010-08-23 12:09 / 评论数(3)
  • 李一的“神鬼传奇” / 2010-08-20 16:02 / 评论数(7)
  • 高房价何须空置房来证明? / 2010-08-18 10:08 / 评论数(1)
  •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