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们为何偏执于“清纯”
 

 

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还没有封镜,人们的期待就已经被炒作起来了。有趣的是,这一次张艺谋不仅使用了此前常用的“海选女主角”的方法,还忽然“口出不逊”,看似无意地发出感慨说:“现在这人,这孩子越生越难看,漂亮姑娘不跟帅哥生孩子。漂亮姑娘嫁英俊小伙?没那个!一定找那个煤老板啊,有钱人啊,老男人啊……这就是普遍现象。”一句话惹起江湖上的各种想象,批评张艺谋男权主义者有之,攻击他自己就是潜规则者有之,但是,“呼唤清纯”一时之间也就深入人心,变得无可非议了。

其实,“美女”尤其是“清纯美女”本来就是各位电影导演吸引观众的重要策略。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就在明星、名模、名歌手让观众眼花缭乱的同时,用尽浑身解数,焕发这些美女的“超人魅力”:不断变换的浪漫的场景、镜头切换之间美女们的顾盼流连以及花样百出的时装,让这部电影在叙述了爱情的纠结与职场的浪漫之后,还成为一台大型的美女文化秀。

不过,张艺谋的“清纯美女”思路显然更技高一筹。一直以来,青春青涩、清爽清灵,成为“谋女郎”选秀的基本策略。从巩俐干净亮丽的回眸一笑到章子怡奔跑时青春气息的洋溢,无不主打“清纯”色调——甚至不算是美女的魏敏芝,也要突出其直率纯洁。

于是,“寻找清纯”,已经融为张艺谋电影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据说,这一次老谋子还是没少折腾:从江北到江南,从北京到南京,“上穷碧落下黄泉”之后,才找到了今日之周冬雨。按照老谋子的说法,这个女孩可就不一般了:“静秋不光漂亮,一定要青涩。所谓青涩,是未经雕琢的,本能流露的,这叫青涩。大家都说‘山楂树’是纯真爱情,我希望找到的静秋,就是不演戏也要有青涩的感觉,那种很干净、很纯净的感觉!”

“纯净”二字道出各种究竟。所谓“纯净”,就是情感道德的“纯”与身韵气度的“静”,也就是《山楂树之恋》与污浊的“现代”形成鲜明对照的单纯洁净的“过去”。

无论有心无心,张艺谋这回又一次成功操纵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我老谋子的电影,看的就是“清纯”,看的就是和世俗的生活、庸俗的情感完全不同的东西。张艺谋感叹清纯女孩子难找的同时,也就暗中让自己充当了一个有趣的现代社会批判者的角色,甚至是现代中国庸俗化的生活的批判者的角色。按照这个逻辑,张艺谋的新电影,自然也就是可以提供清纯的文化享受,可以让人们在黑黑的影院中,离开现在的市侩生活,去回味和体验纯真年代的美好情愫。

在这里,张艺谋的戏谑,无意中已经让这部新电影允诺了一种和现代生活完全不同的美学生活——如果你觉得现代的社会有污秽不堪的东西,那么,《山楂树之恋》就让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出水芙蓉,天然无饰。

简言之,《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还没有诞生之前,它的“批判性”就已经要诞生了。也就是说,这部电影还没成为一部电影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期待的生活象征了。

所以,“清纯美女”将会成为这部电影的新品牌效应,滋生批判的幻觉,养育怀旧的情调,激发浪漫的想象,带出洁净的美学,诸种意义,不一而足。

据报道,不仅张艺谋为了清纯而大动干戈大发感慨,就连一向剑走偏锋的艺术电影导演王全安也为了未来影片中寻找饰演女主角的清纯美女而大伤脑筋。这就值得我们反思,为何“清纯美女”如此备受观众喜爱,从而成为导演们如此偏执追求的美学元素呢?

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这么需要“清纯”呢?

事实上,“清纯”、“腼腆”这种所谓中国女性纯真美、含蓄美的性格,在现代社会的商业化转型中已经大大减少了。在传统的社会伦理中大大减少,乃是女人足不出户的生活产物,并且,关联着柔弱卑微的从属性征,满足处于主导地位的男人们性别欲望。但是,在今天,简·方达的健康活泼代替了蒙娜丽莎的端庄典雅,林依晨的聪明跳脱代替了林黛玉的娇弱病态。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伦理让女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变了,而清纯青涩、腼腆洁净自然也就吊诡地变成最能激发人们浪漫幻想的形式了。

换句话说,“清纯美女”无意中成为人们超越卑微而庸俗的现代生活的幻想物。为了提供对这种幻想的满足,“清纯美女”自然就成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宠物。

简言之,当清纯青涩真的消失了的时候,清纯青涩才会不断地、甚至可以说永恒地留驻在电影电视和杂志封面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美女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文化,一种暗含着对现代庸俗人生进行反驳和拒绝的文化。我们通过观看“清纯美女”,只是为了仿佛可以回到一个非现代的时代,回到传统的性别政治幻觉之中,甚至回到永恒的童年和青年,回到没有残酷的丛林规则的社会之中。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