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馨语 | 评论(0) | 标签:群体施暴, 群体, 公众, 观众, 互联网, 新媒体, 传统媒体, 速溶咖啡, 齐格蒙特, 鲍曼, 被围困的社会, 文化, 科技, 媒介学, Lynching, 私刑

郭德刚,李一,唐骏,韩峰,白烨,胡斌 …… 阿门!

英文中Lynching一词被翻译成“私刑”,它在美国有一段些许漫长的历 史,作为一种推定有罪的惩罚形式,通常由自行指派的委员会、暴民或自发组织的治安维持者在沒有法律程序的情況下所执行。私刑在美国内战前便存在于美国各 州,而Lynching这个词则更早,来自于美国独立战争时维吉尼亚州治安法官Charles Lynch对保皇党所命令的不受法律支配的刑法。在内战前的南方,废奴主义的支持者常是暴民执行私刑的目标,而在内战后,私刑是恐怖主义的一种型式,用来 威吓自由的黑人投票和取得政治力量。在以后的时间里,私刑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功能,比如在重建时期 (1865年 – 1877年)的选举中。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私刑繁荣的时期,三K党“贡献很大”。被塔斯提吉学院记录的从1882年到1968年发生于美国的私刑 处决案例有4743起,但实际数字可能更高。1918年伊利诺州众议员 Leonidas Dyer 向国会提案《反私刑法》,这个法案于1922年在众议院通过,而且在参议院委员会中也得到多数的支持;不过却由於南方保守派议员的阻挠而中断。上世纪60 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改变了大众的态度,国会在1964年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后,这个议题也不了了之。2005年6月 13日,參议院对过去沒有通过《反私刑法》而正式道歉。

连私刑这样通用的词都是用人名来命名的(要知道这个词甚至被法语引进),看来美国 真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这对那些喜欢听类似“我们的造纸术比西方早多少多少年”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又一个喜讯。私刑在中国历史久远,久远的我都不知道是从 什么时候开始的。私刑也有很多种,我指的不是用刀或者用斧子的区别,一个人买通狱头弄死一个犯人那样的私刑我不感兴趣,游街时那些扔烂菜叶吐口水的百姓才 是我的目光所在。以往,群情激愤倒是情有可原,县城出了一个贪官,该地百姓免不了都受殃及,贪官下台,进了囚车,百姓发泄一下可以理解,这些恶狠狠的群众 在电视剧中甚至可以作为英雄形象来表现,而当囚车里装的是一个因某种原因不守所谓妇道的寡妇的时候,那些火爆群众就显得愚昧可恨多了。

时 间到了上个世纪,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越来越健全,对私刑也都做了明确的禁止,今天如果一个百姓在庭审时殴打一个被告,那么他也会受到惩罚。但是,私刑 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套衣服,以新形式继续生存,我们把它叫做群体施暴,行为人是暴力群众。文革时期,暴力事件不少,实施暴力的不是警察,不是军队,而是 群众,我对文革是自上而下的错误没有什么疑义,但是我觉得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说被某种信仰和观念驱使而使用暴力的群众是疯子,那么这个所谓信仰或观念是 否对所有群众有效,所有暴力群众是否都接受了这个信仰和观念而成为了疯子呢,不是,在他们中间有许多人不是疯子,他们的精神没有被任何观念影响,但是他们 是魔鬼,因为他们是为了暴力而暴力,装成跟其他人一样的疯子,以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目的。而我所说的群体施暴中,模仿,随大流,伪装,无目的 都是主要特征。

据说鲁迅很讨厌那些出了什么事在街上围观的中国人,确实,一般来讲是没有人敢第一个有举动的,但是一旦有了第一个行动的 人,其他人很容易就跟上来了。遇到大事,并且带头的人有些说的过去的主张的时候,人就更多了,100个有了信念的群众就有可能引发100万个没有信念的群 众的跟随,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次的农民革命,成功之后也还是换汤不换药,大概就是因为暴力大众并没有这样或那样的信念吧。此外,人多仗胆也是人性,文革中好 像也很少有红卫兵单刀挑战一个工厂的事,更别说没有信念的暴力群众了。

后来,全世界人都把眼光对准经济和发展了,上面也不允许群众组团儿 了,不是怕暴力,而是可能怕暴力群众获得信念,因为据说群众越来越有文化了。那么,有些地方不让罢工游行,不让集会,就是在欧洲那些可以游行集会的国家, 只要事不关己,也没人参合,但是一旦发生冲突,人群中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是罢工者,因为他分明就是高中生。总体上,大家都满足于围 观了,甚至连看都懒得看,除了鲁迅的同胞外。其实今天“围观社会”并不是源自人的性格,而是传统媒体统治时代的必然特点,政府,企业和媒体要的只是群众的 注意力,而不是他们的参与,从技术角度上讲,传统媒体也无法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在我看来,思考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时候都绝对不能离开对科技的思考)。

齐 格蒙特.鲍曼的“被围困的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郇建立译(翻译的不好))一书中的第五章中有一节叫做“事件和政策”,作者在这一节中阐述了一个事 实:在媒体统治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像速溶咖啡,热,浓烈,最主要是快。人们的信息生活就是这样一杯一杯的咖啡,即一个又一个的事件,事件之间不必有什么关 系,顺序不重要,逻辑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每个事件都足够引起注意,但又迅速消失。在这样的社会中,公民成了公众,即公共观众(旁观者),公共兴趣点的迅 速变化让公众觉得如果要探究世界就必须通过这些事件,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观众形成了一个”虚假共同体“,与实体不同,这个共同体缺乏连续性。 作者认为抨击媒体是没有用的,因为媒体反映的世界只是这些观众组成的世界。

观众即便不算是褒义的说法,但是毕竟无法产生直接的暴力,但是 互联网Web2.0改变了这一切,原来的观众现在可以随意发表看法了,对任何事件,许多人认为这是民主的希望。那么,从观众到可以参与的网民,那个虚假共 同体是否成为了实体呢?*根本没有*。好的地方自然有,但是群体施暴的抬头更加明显。传统媒体上由一个一个事件组成的速溶咖啡社会是否变了?也没有。网民 的公共兴趣点依然在不断变化,足够引起注意的事件的来去更快,唯一的区别是传统媒体中过时的事件进了仓库,而上了网的事件永久存档,通过搜索引擎可以进 入。回想一下,当大家开始关注郭德刚的时候,谁还记得韩刚?再说了,他们的事就真的那么重要可以成为公共兴趣点吗?实际上在今天,能够不被左右地一生关注 非自己专业的环境或其他问题是十分十分难得的。观众如此,新媒体也是如此,你现在就在一个新媒体上阅读,跟传统媒体不同,这里没有专职记者,虽然也有名 人,但多数都是百姓,写的人变了,但是内容没变,在最醒目的位置上,你看到的依然是那些咖啡,国家”大“事,头条,专题就是柜台,而这些内容又是从哪里来 的呢?传统媒体。按照鲍曼的逻辑,我不会批评这些新媒体,因为它们反映的世界也都是我们组成的。但是广大读者,包括我在内,是难辞其咎的,这样说吧,不管 你在哪个新媒体平台上读我这个帖子,那么我问你,如果在你习惯的这个平台上,连续10天头条中的所有帖子都是环境主题或其他任何一个主题的,你受得了吗? 你会都看吗?10天忍不了,那么一天呢?如果把你换成你们呢?

关键还是在于你是公民还是公众,你是否确实需要关注一个事件,你是否需要对 一个事件进行评论,如果你认真地发表了看法,如果你觉得它足够重要,10天一个月后你是否还能记得这个事件,不管你是写的,评的,还是看的,想想这些问 题。一个人一生中正确地评论了10万个事件跟深入地吃透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哪个对社会更加有利?假如实事评论是你的工作,是你的选择,那么一点问题没有。 我在我“论低俗”的帖子里提到过一个歌曲排行榜形成的例子,它说明了人何如容易被他人影响,先来的人喜欢哪首歌曲基本上就决定了后面的人喜欢哪首,此类西 方社会学调查的例子,我可以举出许多个。表现在新媒体中,头条中的帖子总是比非头条的帖子有更多浏览量,再看看排名榜,领先的帖子很少被后来的帖子超过, 真是一个事件比另一个事件重要吗?真是这个帖子比那个帖子写的好吗?观众带着跟上时代步伐的心理,一个事件确实可能比另一个事件“重要”,因为新冲的一杯 速溶咖啡肯定比前一杯热,但是帖子好坏可是要读过之后才知道的!此外,写东西的人很少可以达到完全中立,而读者也很少对观点具有免疫力,在“双方的努力 下”,读者与作者取得共识是很容易的事,而这并不好。

到这里,新媒体上的结果跟在传统媒体上一样令人失望,但是互联网给了观众发言权,对 最热的那杯咖啡评头论足,那么如何呢?我们重来没有见过在一个事件中有势力相当的两种看法不相上下的情况,跟歌曲一样,观点也因模仿而一边倒。此外,很多 像文革时没有信念的群众一样的人又出现了,集体炮轰,人肉搜索,谩骂,还有比红卫兵更加勇敢的独行侠,单独行动,没有看任何文章,没有了解事件的来龙去 脉,即没有观念就开始大骂“垃圾,SB,草泥马… …“说实在的,文首陈列的那些个人,他们的是非好坏各有不同,但是他们的那些个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于民众整体来讲,那都是屁事。虽然我下一篇帖子名 为“群体智慧”,但是不能否认,群体是经常犯错的,好在犯错的原因多与群体无关。

我曾经写过一个帖子叫”互联网与本地民主“,写虽写了, 但是是悲观着写的,鲍曼的那段论述让我悲观,因为我不得不完全同意,观众如此,一个事件想要成为那杯咖啡不必重要,但是必须够火,能够引起注意,而地区性 的问题即便重要,如果不够火,是很难引起注意的,绝大多数的新媒体都不得不面向全国,并做与市场定位一致的选题。但是,如果互联网要长时期伴随人类,并且 它越来越重要,那么互联网本地化(技术上和文化上)才是民主和谐之路,鲍曼也会同意这样的说法。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既违反人性,又违反科技特性。

在 悲观的同时,我做了一个对比,我发现法国人也一样群体暴力,模仿,也是一杯一杯地喝速溶咖啡,跟我们一样,但是他们的互联网本地化发展比较好,在网络上关 于小地方,小地区的”小屁事“的声音比较多,而且作用比较大,可以解决一些重要的实际问题,尽管这些事都不配当那杯咖啡。这给了我一点信心,我们虽然戒不 了对那些咖啡的需要,但是起码还是可以分出一些注意力给不火但重要的,区域性的,有逻辑的,持久的事件或兴趣爱好。因此在我的多数帖子中,我都在阐述我对 社会,文化和科技之间关系的看法,希望能够提醒更多被动模仿的公众成为积极自主的公民。

最开始的时候,我认为我不敢,没必要也没本事谈这 些,我自己也是勉强才能不做某些事件的观众,某些咖啡的饮者的,但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让我冲动了这么几个月:一些朋友在读博客,帖子,文章的时候经常会说 “顶”或“顶一个”或“踩一下”什么的,他们认为在2.0时代这算是参与,但是他们不了解一个过程,“顶”这个功能来自于论坛,因为这么一个字可以让沉下 去的帖子回到板块中帖子序列的前端,但是在博客,新闻网站上,这样的“参与”没有任何意义,2.0中的参与是观点的参与,而不是举手和投票。其实他们不是 傻,也不笨,只是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到对速溶咖啡的追求上了,以至于没有时间了解这些细节。 据说当年汽车制造工业化开端的时候,最先出现的是蒸汽汽车和电力汽车,汽油作为汽车动力能源是后来的事,事实上也就是如此,今天环境恶化之后又重提用电作 为汽车的驱动表明了人类在自己创造的技术面前是非理性的,那么谁又能保证人类今天已经知道如何使用互联网了呢(也才仅仅两代)?

我们要求 我们现在浏览的网站放弃速溶咖啡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自己放慢脚步,想想意义,价值,想想那个真正对未来有益的“实体”。郇建立和江苏人民出版社没有把齐 格蒙特.鲍曼的“被围困的社会”的翻译工作做好这样的事是不可能引起关注的,但是出版和学术质量问题却是大问题,不能只在有名人“出事”的时候才能受到重 视吧。换句话说,单就事件来讲,一个相声演员打记者跟一个普通人打老婆哪个重要呢?

最后,我想我们应该为那些实际上重要的,但是却无法获得出头机会的无数个事件默哀三分钟。

云南一个贪官要被游街了,东北民众提前3个月踊跃地骑马赶车前去吐痰,而东北的粮仓正在被老鼠,蝗虫,燕子和胖子们袭击!

论低俗: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1443f727d165dc6

互联网与本地民主: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ff04a17935ff500f

====================================

王馨语私人博客:http://yourongnaida.com/wangxinyu/

王馨语语言教学博客:http://yourongnaida.com/wxylanguage/

王馨语E声望博客:http://yourongnaida.com/ereputation/

王馨语1510文章分类: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00025484f84138b

====================================

王馨语的最新更新:
  • 疑难杂症求诊 / 2010-08-27 00:58 / 评论数(1)
  • 论低俗 / 2010-08-25 07:44 / 评论数(1)
  • 权势语言 / 2010-08-23 06:31 / 评论数(0)
  • 今屏媒 / 2010-08-21 08:50 / 评论数(2)
  • 才死了11个人 / 2010-08-19 05:06 / 评论数(6)
  •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