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It Talks–魏武挥的博客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7日,  已有 5 人推荐


网易科技频道《数字与人》专栏供稿

—————— 正文的分割线 ——————

是,我的确很有可能患上了“AIDS”,不过,不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艾滋病),而是Anti-Information Deficiency Syndrome(抗信息缺陷综合症)。

这个术语是尼尔波斯曼在他的《技术垄断》中提出来的,我以为,这大概属于当今社会“信息综合症”中的一种。理论上,人们懂得如何处理信息,选择、接受或者拒绝。信息量太少,我们会自己去寻找,信息量太大,我们会想办法屏蔽一些无用的信息。我们对“信息无法处理”似乎有一种免疫力,但其实数字社会中的信息爆炸已经突破了一个极限:很多人,开始丧失这份免疫力。

我怀疑自己有“信息综合症”的一个论据是,我对google reader里的数字标识产生了心理上的烦躁感。作为一个写了很久博客的人,我同时也看很多博客。我的GR里有大量的博客RSS源。如果我三天没有打开GR,我的某个类别的未读数一定会超过1000,GR就很“贴心”地在这个类别后标注“1000+”,而很奇怪的一点是:我居然和这个1000+较起真来。弄到最后,我不知道我是为了读那些博客而打开GR的呢,还是纯属为了消灭这个“1000+”。

我在微博上唠叨了一下,更有趣的现象是,得到网友的反馈表明,这种毛病好像不是我一个人才有的——当然,也有一些人很无所谓。作为一个RSS浏览器,GR这种本意是为了让一个人更有效地处理信息的工具却输出了一个让我进退失据的信息:1000+。.而我对这个信息,心理上几乎不能适应。

更诡异的是,我自己不是不知道我可能在GR里置放了太多的RSS源才造成了这种纠结,但就在昨天,我还添加了三个Blog源!心理上的出发点不过是:我觉得这三个博客很不错,深怕漏掉以后它们输出的信息。

另外一头,则不是信息太多,而是信息太少——看上去很荒谬,信息时代还信息少?,但其实,这恰恰是因为做信息的人知道,在这个信息到处泛滥的年代,为了博取眼球,不得不耸人听闻、断章取义。换句话说,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至于信息供给是否足够,那是第二位的事。

比如,7月头上,摩根斯坦利发布了一个互联网趋势的报告,我在网上搜了搜,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带了后面一句话:腾讯名列创新榜。这句话你不能说它是错的,的确,报告里是把腾讯置入了创新公司的名单。但问题在于,这份有53页之多的PPT文档,腾讯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我通读了全文,事实上,大摩的这份报告主要是在讲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趋势。但我们的信息处理者们为了吸引足够的眼球,把腾讯放在了标题上(因为前一阵子有好几本杂志都在做腾讯的专题文章,一时间这个公司创新不创新似乎成了互联网舆论场的焦点)。于是,大摩这份主要在讲互联网移动化趋势的报告,被解读成了主要在谈腾讯在创新的报告了。一堆无谓的口水又开始争斗起来——而这些斗口水的朋友们,压根就没想起要回过头去看看人报告到底是怎么说的。

在这个数字时代,两眼一睁,便是纷至沓来的信息。有些人因为信息过多而烦恼不已,有些人则由于信息缺失而失去正确的判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变得越来越重视信息的说者是谁,而不是信息本身——因为这看上去似乎更有效率。但其实,我们都是AIDS的患者。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微博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