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到上海,第一站“驻跸”哪里?

外滩?城隍庙?陆家嘴?都不是。

谁都没有料到,飞机场下来,他居然直奔长宁区、直奔长宁区东南部的花园洋房群——新华路211——329弄。

4.3公顷的地块,集中了50幢异域风格的民居,密度之高,全国罕见,它因此被叫做“外国弄堂”。

大概自那以后,“逛外国弄堂”就上了“上海游”的菜单,如同双面魔镜,国人借此阅读老外,老外借此阅读国人,中外文化的百年传说在此静水深流。

10年前,笔者曾经探访过“外国弄堂”,10年后旧地重游,发现环境大大改善,违章建筑基本拆除,“弄堂”基本恢复了六十年前的整饬和高雅。

最好是秋天。最好有份惆怅心情。而且,最好刚翻过几首译诗,然后任选时间踱进“外国弄堂”。

早晨、午后、傍晚的意境各不相同,唯一共同的是静谧,总有琴声游丝一样飘忽,总有幽香薄霭一样浮动,绿荫深处不时传来鹧鸪的啼声。

翠竹、香樟、紫荆、红枫、黑松、玉兰、棕榈、金桂……植被都是东亚特色的,建筑都是经典西洋的,当数不胜数的尖顶、拱门、廊柱和筒瓦依次在浓荫中隐现时,你可以直接怀疑置身南欧、西欧或北欧的风情小道。

别以为我们在夸张性地叙事,事实上“外国弄堂”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初期,现在的新华路最早叫“安和寺路”,得名于当时的一座小佛寺;1943年它蹊跷地更名为“察哈尔路”;1947年又更名为“法华路”,归于“法华古镇”;1965年正式改名为新华路。

“外国弄堂”包括了两条弄堂,即新华路211弄和新华路329弄,它们是一个首尾相通的“马蹄”,如果从211弄进去,举首即见著名的“1号别墅”。

明丽粉墙而红色筒瓦,下嵌奶黄色的拱门,典型的西班牙建筑语言,“上海洋房之父”邬达克的杰作,两座尖尖的烟囱优雅地耸起,顿使整幢建筑充满仰望星空的浪漫……

大概是故意拉开视觉差距,和它毗邻的“2号别墅”风格相反,黑色米字嵌墙与黑色尖顶,凸现出英国建筑惯有的肃穆和矜持,但墙体上密密匝匝的朱红“爬山虎”却又分明招摇着一种英伦特色的妩媚。

右拐还是211弄,五光十色的洋房密集地迎来,让人不能不联想万紫千红的“世博园区”,大概寸土寸金的缘故,独立的花园适度地缩小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抱团争妍,刚刚品完一栋挪威童话风格的,突然就给你一栋纵情意大利的;奔放的法兰西刚刚退下,转身就是绮丽的荷兰,而洒脱的美国还没离开视线,侧首就可瞥见倨傲的德意志……如此争奇斗艳的灿烂,无怪乎被誉为“小世博”。

不知是不是一种巧合,大凡行者行抵“马蹄”的中央,被“万国”风格搅得审美疲劳时,眼睛总会一亮,精神也会一振——那就是名闻遐迩的、全国唯一的“双层圆形花园别墅”,上海人昵称为“蛋糕房”。

毫无疑问,又是“洋房之父”邬达克的杰作,如同辉煌的火炬,它挣破所有陈旧建筑的理念傲然崛起,以“无法之法”而特立独行——平面圆形,立面简洁,入口两侧用玻璃砖砌筑,衬托出攒尖红顶,以径向墙分割空间,六合受风而八极采光,令人久久不忍离去。

没人知道邬达克当初的灵感来自何方,其神工鬼斧的源头又是哪里,这幢神奇的建筑迄今仍然保持着“唯一”。

最好是秋天,最好有份怀旧的心情,去“外国弄堂”散一次步吧,如果作比喻,我想,这条路就像一位不服老的书生,毫不理会周围世界浮嚣的变化,执着地沉浸在对昨天的迷恋中。

那个昨天,有个名字叫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