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涵 媒体人

全国政协委员冯平前日透露,卫生部办公厅对“关于再次建议尽快出台新的小麦(资讯,行情)粉国家标准”的答复中表示,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已审查同意注销过氧化苯甲酰(即“面粉增白剂”)(9月17日《新京报》)。

“面粉增白剂”非但不能增加营养,相反,还会破坏营养,若过量使用,更有害人体,因此无论怎么看,它都没有太大的存在必要。而公众对于“面粉增白剂”也基本持一边倒的意见,禁用“面粉增白剂”,受损的只是个别企业,受惠的却是亿万民众,这笔账再清楚不过。

“面粉增白剂”的取消固然要肯定。不过,回过头来看,“面粉增白剂”这种有害益无多的添加剂,当初是如何获得批准使用的?取消“面粉增白剂”,有关方面的态度非常慎重,历经数年,反复讨论才最终作出决断,但是,如果这种慎重态度用在食品添加剂审批的“入口”上,岂不是更好?设想当年,如果将是否允许添加“面粉增白剂”的问题公之于众,让公众参与讨论,让专家充分辩论,后来的“面粉增白剂”之争本可避免,如此,民众也不至于吃了几十年的化学增白面粉而浑然不知。

我国目前获批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达2300多种,每一种食品添加剂都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每一种食品添加剂的“存”与“废”,都应当是极其慎重的,不能仅听取相关行业生产者的意见,也不能只通过内部讨论。可是,现实却不容乐观,取消一个“面粉增白剂”需要花数年时间,那么,批准一种食品添加剂,我们又花了多长时间,经过了哪些过程呢?

据报道,目前2300多种合法食品添加剂,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品种不到300种,这不禁让人质疑,那些连使用标准都没有的食品添加剂,它们是怎样通过审批的,这是对公众安全负责任的做法吗?须知,任何一种化学添加剂添入食品,理应要经过充分的风险评估,而使用标准和剂量都是一团糊涂账的添加剂,显然难说是安全的,因为此时,添加剂是否使用过量,则完全取决于生产企业的道德良心,而事实却一次次告诉我们,这样的道德良心往往靠不住。

另外,目前获批的食品添加剂,大多使用历史悠久,其中不少也许当初被认为是安全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会逐渐暴露隐藏的风险,因此,食品添加剂安全名单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动。但事实却是,许多国外淘汰的食品添加剂,目前国内仍然获准使用,例如胭脂红、日落黄等人工合成色素在国外被发现具有致病甚至致癌的可能,因此遭到多国禁用,但国内监管部门并未引起关注。再如,同为防腐剂,山梨酸的毒性要比苯甲酸要低,但由于,苯甲酸价格低廉,因此许多国内企业为降低成本普遍使用苯甲酸,而对此,主管部门却熟视无睹。

“面粉增白剂”的生命有望终结,但是,还有多少这样有害益无多的食品添加剂,依然隐藏在合法名单之中,威胁着民众的健康呢?我们的食品添加剂管理是否真正站在公众健康的立场上,而不是强调为企业,为经济发展服务呢?这些问题是民众所担忧的,也是监管部门必须正视和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