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满眼荒唐剧不见辛酸戏

 

没有传统文化、思想的支撑,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正如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正如缺少了命运的悲剧感,即便有金玉良缘或是木石前盟,也只是一部古装的《流星花园》。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道出《红楼梦》真味。无数读者的钟爱,让涉及这部巨著的种种,都引来极大的关注。

近日,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上星播出,同样掀起轩然大波。对演员、场景、音乐、服装等的争论,并不妨碍开播前两集高达9%的收视率。或许,这个收视率并不属于这部电视连续剧,而是属于《红楼梦》这部深入人心的经典本身。

虽然创作者们一直在强调忠于原著,但是,电视与小说,终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媒介。一字一句照搬,只是浮面的忠实。比如,大段的旁白,自然是“忠实原著”,但却未有视听艺术的特点,难免“小说联播”之讥。更重要的是,这割裂了小说本身的叙事性,使流畅变磕巴,完整变支离。

而电视剧创作者们津津乐道的“梦幻感”,同样如此。《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日常男女的“不得不如是”,在于命定的判词将无可挽回地上演——不管曾经多么美好。因此,现实感才是其主基调。新版《红楼梦》所谓“唯美”的构图和摄影、冷不丁出现的“快镜头”、诡异的音乐与场景、过分饱和的色彩,甚至是未加改动的对话,都抽空了现实之感,成为徒具形式的模仿,反倒极大削弱了《红楼梦》本身的力量。

市场可能并不是新版《红楼梦》唯一的标杆,否则就不会用这么书面味十足的台词了,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段,就足够让人失去耐心。但是,惟其是拍一部影响广泛的名著,惟其是以严肃的态度“忠实原著”,更应该领会原著的精髓,而不是只剩荒唐,没有辛酸;只剩痴,没有味。

《红楼梦》,是王国维所言代表“人类全体之性质”的悲剧、鲁迅评价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小说、毛泽东眼里可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并称的中国骄傲,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对《红楼梦》的任何一次解读或者改编,或许都应该放到对传统文化理解的高度来看。

如果“尊重原著”,只是汲汲于人物年龄,汲汲于唱了几出昆曲,汲汲于瓷器、发型、3D的传统建筑,那么,中国传统,也可能成为符号的堆砌:画卷、水袖、武术、龙……没有传统文化、思想的支撑,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正如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正如缺少了命运的悲剧感,即便有金玉良缘或是木石前盟,也只是一部古装的《流星花园》。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版《红楼梦》之病,或许也正是我们在理解传统、尊重传统时的误区与盲区。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梦究竟应该如何再现,或许很难说清。但任何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应该在这部经典面前保留敬畏之心,奉献赤诚之情,才有资格将自己的名字和它联系在一起——这或许也正是痴中之味。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