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以啥为本?

 

有儒者对茅于轼先生《以人为本,还是以国为本?》一文进行批判,认为茅于轼歪曲了“以人为本”和“以国为本”的概念,“要在‘以人为本’与‘以国为本’之间制造矛盾”云云。

 

没有读过茅先生的文章,不知是否真如所说的“概念混淆逻辑混乱”,该儒者

对“以人为本”和“以国为本”这两个概念的解读,倒有混淆混乱之嫌,其“以人为本和以国为本是一致的”的观点则很不儒家,与孔孟的人本、民本思想唱起了反调。

 

 “人”这个概念,在哲学上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相对于以人为本的,或是以神为本,或是以物为本。西方人本思想相对于神本思想而言,中国人本思想则主要相对于物本思想而言。《论语》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就是孔子人本思想的体现。

 

儒家在哲学上以人为本,在政治上以民为本(“人”和“民”古时可以通用,故人本、民本也可以通用。)在道德上以仁为本。同时,人本民本仁本,三“本”相通,同归于仁。儒家强调人贵于物,民重于国,岂会“以国为本”?那是国家主义的观点,正是儒家所反对的。孟子说得很清楚:“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对于君、国(社稷)和民,儒家都爱,但有轻重之别,儒家忠君爱国都是有条件的。

 

爱民与爱国有时可以一致。当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的时候,爱民必然爱国,爱国就是爱民。“以人为本”和“以国为本”这两个概念却是一致不了的,它们的对立矛盾“先天”存在着,并非茅先生所“制造”。

 

当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当国家意志与民心民意产生矛盾的时候,当国家成了特权阶级利益集团欺压人民的工具和“机器”的时候,儒家毫无疑问必须站在人民这一边,以人民利益为重,以民心民意为重。

 

以人为本,还是以国为本?儒家与自由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一致。只不过,与自由派相比,儒家并不停留于人本与民本,而是以仁为本涵盖和统摄之。例如,儒家主张以民为本,以民意为重,但并非一切唯民意是从。民意和舆论如果偏离或违背了仁义原则,儒家就不能苟同和盲从,而应“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于儒家来说,“仁”才是根本性的“本”(这个“本”,不仅是哲学价值论概念,而且是哲学本体论概念。)“仁本”才是根本性的“主义”。

 

另外,爱国与以国为本,两者性质迥异,不可不辨。爱国家但反对国家主义,正是儒家仁义原则和中庸之道的体现。以此类推,爱民族但反对民族主义,爱集体但反对集体主义,重亲情但反对亲情至上,尊重科学但反对科学主义,追求利益但反对利益主义,不反对利己但反对利己主义,强调利他但反对利他主义(孟子对杨朱和墨子都采取严厉的批判态度),诸如此类,都体现了儒家立场的中正。

2010-9-7东海儒者余樟法

首发儒学联合论坛学术厅http://www.yuandao.com/index.asp?boardid=2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