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7)

 

   
有杂志编辑来电话,让我对于电动车补贴的一项读者调查作出评价。调查结果称,40%的读者对最高六万元的补贴金额是满意的;30%认为不够,应该再多些;剩下的是说不清。我说,我的态度不在你的三个选项当中。我的看法很明确,对电动车的补贴不是多了少了,而是根本不到补的时候。

 

 

  
为什么?首先我特别爱政府,不想让政府被电动车捆绑。地方政府给予数万元的补贴,不是个小数目,建国60年,对于老百姓单项消费支出,一次性给予如此巨额的补贴,真是闻所未闻。其结果,自然使老百姓对电动车的消费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如果说发补贴让老百姓买黄金,政府的风险是没有的,肯定人人都说好。可是你发补贴鼓励消费的是一辆车,要开着满街跑的,万一走在路上,爆炸了,起火了,问题就来了。如果是汽车,厂家跑不掉干系;如果是电动车,老百姓说,这是你政府推荐的,你要负连带责任,地方政府是不是就有点麻烦?

 

 

中国此轮电动车热从专家推观念到政府补贴卖车,不过短短两年,十足的跃进速度。平时开发一个汽车新车型,光是跑路试,也得天南海北跑一年。中国的电动车从电池作起,不要说电池组的集成,电控、电机的开发匹配,到车体的设计制造,几乎都是从无到有。光说电池,哪家动力电池生产厂,敢拍胸脯说,自己的电池组已经越过手工阶段,进入工业化生产了。电动车离成熟的商品尚有距离,这一切消费者知情吗?此时鼓励购买,消费者岂不取代了工厂跑路试的试车员。

 

 

这一切姑且跳过,电动车是一种与汽车能源结构完全不同的新型出行工具。配套设施是否跟得上;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能否适应,就不是大轰大嗡可以应对的。假如你兴冲冲买来一辆电动车,开到半路没电了,找不到充电站;或者说找到充电站,前面排着两辆车,还得等10小时才轮到你;晚上,你从五楼窗户拉一根电线自己充电,20多安培的强电流让全楼跳了闸。且不说,温度太高或者太低,电池都会效率下降,乃至停止工作。一旦被抛在路上,你大概就不会庆幸得到一大笔补贴买了一个大铁坨子。

 

结论是,电动车是好东西,研发、推广都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砸了牌子,再翻身就难了。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