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邳州市教育局下发红头文件,以“去年以来邳州已有3名教师因在互联网上散布不实言论被拘留”作为反面典型,告诫辖下教师“要注意形象,讲政治,讲大局,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教育主管部门用下发文件的形式威胁甚至禁止教师网上发帖,一时间舆论大哗。而在随后的媒体追访中,被拘教师更是表示“打死不再发帖”。

公民网络发帖,继而遭遇跨省亦或不跨省的权力部门拘拿,已不算新鲜,甚至这略显俗套的新闻情节已经不足以吸引媒体和公众越来越挑剔的注意力了。但颇值得玩味的是,这一被媒体冠之以“禁网门”的事件,在邳州当地一些网友和主管部门眼中,却俨然是另外一种印象:发帖被拘是一方面,据说当地的网络论坛繁荣是事件的另一面。邳州的网络有多繁荣?据称其中的一个表现是在过去9个月间,由邳州网络论坛爆出的新闻事件居然有5次上了门户网站头条。一个县能有十几家网络论坛,搞网络监督居然还都“活得好好的”,这被看作是一件难能可贵、不容易的事情。

每日浸染在纷繁复杂的海量新闻资讯之中,稍微老道些的网民已经越来越知道,哪里的负面新闻多早已不必然意味着那里的社会治理更糟糕了。在某些时候,甚至恰恰相反——新闻事件被曝光、被聚焦反而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舆论环境要较他处稍显宽松,还可容忍些许批评的声音。如果说邳州有委屈,那么它的“委屈”也便来自于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或许有余”的思考角度。但是否因此就足以为该地一洗“禁网门”的“不白之冤”呢?恐怕未必。

媒体披露的“禁网门”细节其实足够让我们客观评价这一事件,无论它在当地有关部门和官员口中是怎样的本意良善。教育局通过红头文件的形式,借由已经被当作靶子的“发帖被拘”的反面典型,对辖下教师以劝诫之名行恫吓之实,这是无论如何都粉饰不掉的基本事实——确实有教师因为网络发帖而被拘,确实存在那一纸旨在钳制言论的红头文件。至于那句被习以为常用在文件里的“讲政治,讲大局”,“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到现在其实都依然横亘在邳州教师的心中,挥之不去。更不要说,教师网络发帖所吁求的事项并非言之无据,而被追究责任的事由,竟然罔顾所谈事实而独究情绪性的表达。网络表达当然需要规范,但这种因为将表达指向哪怕不具名的领导都会被追究的特殊对待,无论如何都不是值得称道的作为。“不要乱说话,否则可能被拘留”,这恐怕就是所谓“善意劝诫”的全部客观效能吧。

这样的网络繁荣,就因为还没有到了所有论坛悉数关闭,所有帖子依例删除,所有发帖者都战战兢兢、不寒而栗的地步,就该让我们举杯庆祝了吗?

邳州不是例外,那里的网民同样受阻于被堵塞了许久的诸多现实表达途径,不得不去寻求网络的那一点虚拟自由;那里的网络表达,同样有高手和菜鸟的区别——“太不小心、太不懂网络”的菜鸟,如因发帖被拘的几个老师,反映身边问题居然敢在自己家里上网,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锁定IP这么一项再基础不过的技术,也不知道论坛发帖应该勤换“马甲”。邳州不是例外,也没有丝毫特别。除了“委屈”,包括邳州有关部门在内的诸多为政者,其实更应该反思的是,因为先有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重重、沟通不畅,才间接导致了网络表达中的怨气积聚。想要虚拟网络的“正气浩荡”,首先需要反躬求之于那亟待通盘反省的不尽如人意的现实。

邳州的网络生态或许真有些许可资显摆的地方,但更应冷静检讨那捉襟见肘的应对套招。如果依然沉浸在“不再追查谁把文件发到网上”、“三位被拘老师都在正常工作”层面的自我满足中,那就几乎没有理由对局域的网络繁荣抱有什么期望。从网络直至现实,公民表达所面对的,永远是同一个问题:靠什么让权力抱有容人的雅量?这个问题若无答案,则自欺欺人的解释、自以为是的满足、不愿意被约束的心态、从未被限制的现实,都将毫不例外地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