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前》好看不耐看
 

编剧黄珂说,拿《黎明之前》和《潜伏》比,本身就是对《黎明之前》的肯定。这句话可以理解出两层意思,一是《潜伏》已成了谍战剧的标杆;二是《黎明之前》属于《潜伏》以来最有看头的谍战剧。

《潜伏》虽然是谍战题材,但还采用了一些家庭剧、爱情剧的手段,来帮助它弱化谍战情节对它的制约。事实上,《潜伏》最好看的地方,正是假夫妻的角色扮演和办公室政治。而《黎明之前》却采用了类型剧的创作方式:开篇就设置了一个休眠的卧底,一边要护卧底、一边要抓卧底,所有人物关系都围着这条主线来设置。棋盘定好,怎么设局、怎么走怎么破,遇到死胡同又怎么绕过去,这就全看主创们的智慧了。它要求所有情节的发展都有内在的逻辑性,不仅剧中人、连创作者都成了棋子,共同带领观众一起斗智斗勇。也因此,《黎明之前》的创作要比《潜伏》费劲得多,观众看起来也费脑子多。和拿观众当白痴相比,让观众费脑子总归是好事,关键是有没有最后那出人意料豁然开朗的一击。

无可否认的是,《黎明之前》对谍战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谍战剧“一靠运气、二靠口才、三靠敌人内斗”这种“三板斧”的老套路,在剧中仍俯拾皆是:水手和刘新杰无数次接头却从未被跟踪,枪伤等证据居然被刘新杰用忽悠的谎话欺瞒过去,李伯涵被其他处长排挤导致大量机密外泄……最令观众不满的是,水手的神秘和厉害,在水手活着的时候被渲染到极致,然而落实在行动上却没怎么体现,反倒是他死了,他临死前对未来的策划安排,才凸显出他的机智。结局在水手的“能掐会算”中逆转,够新够奇却不可信,也造成了观众情感需求的巨大缺失,水手这个人物也因此没能“立”起来。同样的,还有周汉亭、女特务、丁三等角色。线头撒得太多,收得却很潦草,都说《黎明之前》像美剧,但连美剧的缺点它也像了去。这些恐怕还要归咎于编剧的功力。

尽管如此,《黎明之前》仍然称得上是一部有诚意且令人感动的作品。它通过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谭忠恕,再次探讨了当今社会中最缺失的东西———信仰这个命题。剧中没有交代刘新杰蛰伏十年却从未动摇信仰的强大原动力,但是却从人性、人情、人道多角度来揭示谭忠恕对信仰由忠诚到迷茫再到崩塌的过程。结尾时,即将飞赴台湾的谭忠恕在和刘新杰告别时说的那句点睛之语———“我也许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信仰”,让技术层面上跳出窠臼的《黎明之前》,在精神层面上也找到了本土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