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迅速向汽车社会转型,新区楼盘建设的车位问题日益突出。“一户一车位”似乎正在成为民生的基本需求。这毫无疑问将塑造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城市化。毕竟,城建属于百年大计。现在的建筑和规划,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人的生活。

不久前在《波士顿环球报》上读到一篇车位的文章,题为《车位最小化 ,城市最大化》,不妨将其描述的美国的现状和趋势拿来和中国对照一下。最近波士顿市区正在筹建一座21层的住宅楼,开发商原来的设计是两户一个停车位。但是,负责区域规划的波士顿发展署则要求开发商进一步消减停车位,乃至要把整个一层的车位改成住宅。

这不过是美国城市静悄悄的革命的一个例证。众所周知,战后美国迅速转化为一个汽车社会。城市也适合汽车社会的需求,其区域规划法往往严格规定新楼盘的车位下限。也就是说,如果车位达不到基本的数字,新楼盘就无法开工。七十年代随着环境的压力和城市交通的超载,一些城市对市中心的停车位设置上限。但是,对市内居民住宅的车位仍然严格保护。毕竟车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车位,户主怎么回家、怎么出门呢?但是,不知不觉中,这已经成了老规矩。现在的区域规划,则纷纷开始规定车位的上限。

当美国的城市开始把新楼盘的标准降低到两户一车位以下时,中国的大城市为什么要追求一户一车位呢?有人说:“国情不同”。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国情”。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的数据,美国人均GDP46436美元,中国为3744美元,还不如人家的十二分之一。考虑到中国人的家庭收入在GDP中所占比值过低,中国家庭的平均收入比起美国来差距更大。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人远不如美国人那么有钱买车。再看看空间。波士顿人口大致为6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697人。北京的人口密度超过15000人,上海市区每平方公里也在万人上下,地方比起波士顿来要挤两三倍。人家没有地方停车,我们的地方从哪里来?

中国的城市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通过严格的区域规划法为发展提供良性的框架。比如,我们可以参照国外的作法,在地铁等公交干道附近建设无车位建筑。同时,要加速自行车道、人行道的建设,给非机动车的交通提供更多的方便。对违章停车者进行更严厉的打击。日后的房地产税,也应该考虑对车位部分加倍征收。

时代变了。现代化的概念也变了。世界的先进城市正在“去车化”。中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现在北京已经成了“首堵”,其他大城市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还不对车位标准严加限制,就将加速城市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