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性住房建设关系到房地产调控,应从制度完善

* 保障房建设资金可能青黄不接,房产税试点须尽快推出

* 房地产调控不宜行政手段多于市场手段

作者 沈燕/邵晓忆

路透北京10月11日电—既要让中国楼市调控效果符合老百姓对房价的预期,又要确保不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显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建设保障房,除中央政府的资金外,更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房产税试点应尽快出台外,拓宽现在的融资渠道,并从财政税收以及金融制度上进行合理安排缺一不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周一在北京召开一场论坛,与会专家们表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弥补房地产投资可能下降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建设资金可能出现的青黄不接让人忧虑.同时在调控中不宜过多依赖行政手段,而应采取市场手段.

“我一直认为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商品房这块是过度发展了,但是在保障性住房,这十年中是缺位的,而且缺位的不少.”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聂梅生称,”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应该尽早释放这样一些改革的信号,给市场指明方向.比如现在释放房产税试点的信号,稳定人心.”

尽管在十一长假期中国政府再度明确提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其後深圳和上海均在国庆假期间出台了”限购令”.不过黄金周期间(10月1日-7日),各地楼市对调控”新政”的反应表现不一,其中上海观望情绪浓重,深圳则仍交易火爆.

今年4月中国政府祭出重拳调控房价後,9月底有关部委再度要求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要求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此外有关部委要求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要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

随着楼市调控政策预期明朗,地产股亦告别低谷,沪市房地产指数周一收报3,508.584点,上涨2.82%.

**保障房建设关系调控大局**

尽管中国推进商品房改革已有数十年,如今房价的过快上涨虽与购房保值、抵御通胀、以及投机投资性购房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缺位,使得无论穷人富人都挤进买房的行列有关.

聂梅生分析指出,保障性住房在中国整个住房体系中由于政策不稳定性,一会儿保障性住房,一会儿经济适用房,最後都由商品房来解决.中国今年强调调结构,尤其是为保民生腾出空间.保民生就是保住房,今年就很明确.

尤其今年出台的”国十条”(4月份调控举措)、”国五条”(9月底出台的调控举措).明确保障性住房就是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解决中低收入、一部分中等收入的住房问题.

她认为,中国要改变把房地产这样的行业改到以保民生为主,需要做很多经济上和体制上的手术,逐步地使银行和税收不高度依赖房地产.

目前土地、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占中国税收的贡献超过35%,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占贷款的比例大概是30%.

不过,她也提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不容乐观,去年只完成了三到四成,欠帐六成,今年受调控影响,商品房投资可能会下降,需要保障房弥补,但因地方政府财力,很可能形成青黄不接的情况.

今年中央政府首次与地方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要建58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并明确年底考核问责.

截止今年8月,中国已完成保障房投资4,700亿元,占全年计划的60%.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要求各地9月底保障房项目必须全部开工,年末建成或基本建成要达到60%以上.

**保障房制度安排**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表示,政府实施保障性住房的办法即为多建廉租房、发展公租房、补贴购买商品房.为保证廉租房建设稳定的财政来源,建议把土地转让金全部收缴中央,同时各地都应开征房产税,其中相当一部分也应用来解决廉租房建设的资金问题.

他并建议,根据别国经验,公租房应由社会非营利机构来做,政府进行监管,政府并在土地使用等方面、税收方面进行减免.

而在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方面,聂梅生则建议,不能单一依靠银行贷款,应开放房地产私募基金、投资基金;并鼓励地产商搞绿色低碳的房地产,提高性价比.

她还提到,房产税的改革涉及到农村土地流转、招拍挂、小产权及地方财政和国民财富等根本制度改革问题,虽然”需要时间,但是必须要走.”并指出,目前中国房产税试点推出时间已论月数,而年底前是否能出台则取决于房价走势. (完)

–审校 杨淑祯


请看原文:
中国保障房建设攸关调控成败 房产税试点需尽快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