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介民 | 评论(1) | 标签:動遷+拆遷+圈地+公民社會+民主+馬英九+台灣+民間

前一陣子,龍應台基金會邀請來台講座的一位中國學者,在一場聚會中講了兩年來的感想。他說:原來對馬總統頗有好感,因為他曾經為大陸民主派講話;也期待兩岸在經濟之外,能在社會與文教方面展開更多交流。但是,他發現,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為了遷就資本黨派利益,馬對中國領導人太軟弱,不敢向中共提民主,對自由人權人士不再友善,簽證辦了兩個月才下來。簽署ECFA之後,中方為了表示對台友好,各省市紛紛組團來台採購,這位學者的批評很有意思:這些錢還不是大陸老百姓的稅金?

像這樣的大陸知識界人士,其實為數不少。他們在非公開場合比較放得開,有時會直言:台灣想要獨立的情感,我們也都瞭解,甚至尊重;但是,有台灣在,你們的軟實力,對大陸有一些引導作用,你們走過的路,我們正在走。多年來,中國的智庫、國情單位、文化界、自由派學者絡繹不絕來訪。用心接觸過他們的人,都會發現:中方來訪者,對台灣的功課做得很勤、很足,尤其是政治人物、歷史事件的掌故。那麼,台灣呢?除了藍色的擁抱中國的「機會論」、綠色的背向中國的「威脅論」,台灣的政治精英,對當代中國做了什麼功課?

中國的「知台派」,非常關切台灣的民間與公民社會發展。例如,大埔事件發生後,中國人民大學的張鳴教授,寫了一篇分析,比較了兩岸在徵地政策上的法令與官員作為。之前,他們認為台灣一定不會發生類似怪手開入稻田的蠻橫行為,但是,竟然發生了。兩岸同時在工業開發掛帥的引導下,侵蝕社會的根基。記憶中,台灣已經有十餘年沒有大埔事件如此荒唐的事了。據說,張教授寫這篇文章,還被大陸的「愛台人士」削了一頓:怎麼可以這樣講台灣?「臺灣不可能有拆遷這種事。」但是,它確實發生了。

讀這文章,想著兩岸超過一世紀的分歧與晚近的「殊途同歸」,想著享受不到「GDP數字成長」的中下階層民眾的感受,想著喝農藥自殺的老婦人,鬱積的心情,讓我尋思中國已故詩人顧城的詩集,一個字一個字讀他那首〈延伸〉:

城市正在掘土/正在掘郊區粘濕的泥土/它需要…

那些古樹/那些被太陽瘋狂揉過的綠草/

那些前額始終低狹的板房/蹲在那

始終不太高興/不想管身後的事情…

盲目開發地產,崇信發展主義,相信資本主義市場教條,似乎已經內建在所有統治精英和國家規劃官僚的神經細胞中。不敢奢望那忙碌的、追求利潤極大化的政商精英們,有那麼一點品味或耐心,好好玩味這幾行詩的意象:兩岸目前都在做的「掘郊區粘濕的泥土」,對人類社會生存的危害何其大。都市不斷擴張,吞蝕土地與生機,讓老樹、綠草、板房不高興,卻不想管身後事。狂傲的、唯利是圖的發展主義 — 只要「它需要」,就圈地趕人 — 對於一般人民,難道不是一種恐怖主義?

只有徹底絕望的靈魂,才會唱不管身後事的悲歌。幸好,我們還有適時起身反抗國家暴力的社運團體。

選舉的季風又吹緊了。五都選舉國民黨告急,表面上是花博事件效應。其實是兩年多來點點滴滴在人們心頭發酵。兩年半前,總統選舉剛落幕,筆者曾經寫了一篇「民主倒退的危機?」在這個論壇,當時我對台灣公民社會盯緊國民黨,不使民主倒退,有相當信心。這段期間,確實是民間與社會運動的力量,遏止了一部分政客官僚的胡作非為。然而,在許多場域,反民主的酵母,蠢蠢欲發。因此,公民社會必須把國家盯得更緊。

茶香盈室,對岸來客說:明天被安排去日月潭,頗期待。前述學者朋友輕聲而篤定地說:日月潭美矣,但台灣真正特色在豐富多彩的民間社會。

這是對台灣最大的恭維。

* 本文原刊登於台灣中國時報,標題:公民社會發展 大陸知識界關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112010100100406,00.html

** 作者任教於清大社會所,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秩序繽紛的年代:台灣1990-2010》編者之一)

吳介民的最新更新:
  • 第三種中國想像(下) / 2010-09-16 20:44 / 评论数(6)
  • 第三種中國想像(中) / 2010-09-16 20:42 / 评论数(0)
  • 第三種中國想像(上) / 2010-09-16 20:28 / 评论数(1)
  • 不要戴着民族主义的镣铐翩翩起舞 / 2010-09-02 15:17 / 评论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