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趋势着手寻找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业务发展的新空间

 

根据录音整理

2010年9月17日,在宁台金融高层洽谈会上的演讲

 

 

 

 

根據錄音整理

2010年9月17日,在甯台金融高層洽談會上的演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發表主旨演講

各位臺灣和南京金融界的同仁、各位先進:  

 

  
非常榮幸參與這樣一個盛會,剛才已經有不少專家就南京與臺灣金融機構的合作,談了很多很好的意見,我想進一步具體來點評一下在具體操作方面有哪些有可能合作的空間。十分湊巧的是,今天中國銀監會正式批准了臺灣的土地銀行、第一商業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彰化銀行在大陸開設分行。

當然,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實際上大陸的金融機構到臺灣設立分支機搆的進展相對緩慢。不過,補充一點我們的研究觀察,大陸的金融機構到臺灣去設點,從大部分金融機構的動機看,其實主要不是為了賺錢,那麼薄的利差,那麼小的市場,那麼激烈的競爭,大陸的金融機構的同業者去設點,其實還是為了服務在大陸的臺灣業,因為許多到大陸開拓業務的臺灣企業,在臺灣有充足的信用,但是到大陸來則存在如何將在臺灣的信用延伸過來的難題,大陸金融機構在臺灣設點,可以更好地幫助臺灣企業開拓帶路市場,同時共同提升兩岸的合作,提升兩岸在全球的競爭力,你說指望它在臺灣的業務裡面賺多少錢,據我跟各家金融機構的調研,根本沒指望,如果為了掙錢,大陸的利差大家都算得出來,要比臺灣市場高出很多。

   
臺灣的金融機構要到祖國大陸拓展業務機會,首先需要對大陸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有一個大體的把握,這樣才能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對於金融業來說尤其如此。過去30年大陸經濟發展了激動人心的巨大的成長,現在僅僅看加工製造業這一個部門,它的增加值已超過日本,與美國可以說在加工製造行業可以說同時成為兩個舉足輕重的大國,而且從經濟總量來看,今年也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純粹作為一個學者來展望未來30年,未來大陸的經濟,像加工製造業這樣激動人心的領域還會在哪?當然,加工製造業還會發展,但是再想像過去30年如此快速地成長,坦率地說可能性不大,空間也不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巨大,但是在未來30年,中國大陸的金融業必然會出現快速的發展,出現巨大的成長空間和機遇,是毫無疑問的。比如說我們的GDP占到世界總量的第二位,但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在國際市場上所占的比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再比如說整個社會的融資,過分嚴重依賴銀行。怎麼提供多樣化的融資?在全球GDP排名前10名的國家和地區中,大概只有中國的貨幣還是不可自由兌換的,這些都是未來有充足發展潛力的領域。

   
臺灣以及香港乃至日本等地區的加工製造業者,以敏感的市場意識抓住了過去30年加工製造業發展的機會。那麼未來30年金融業激動人心的變化,中國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將帶來非常多的業務空間,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金融業務機會,不少機構都知道,但是往往不容易抓住這些機會,一個通行的比喻就是:人人都知道魚在哪,但是能找到魚的人不多。過去十多年大陸的金融業出現了戲劇性的大規模的變革,這個變革效果透過兩次金融危機,可以說是很好的兩次考驗,在1997年的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時,大陸的金融體系面臨“技術性破產”的質疑;但是在此次金融海嘯之後,經過十多年大規模的改革,大陸的金融業在這次的金融危機表現良好。大陸的金融機構在2002年加入WTO時,整個金融業界和社會都充滿了擔心,說開放了,大陸的金融業競爭力那麼差,外資銀行一來,大陸的本土金融機構可能就會被沖得一塌糊塗,就像中歐的部分國家,例如匈牙利曾經出現的情況一樣,中歐有些小國家,外資占它整個市場的90%多。但是,在大陸加入WTO之後,過去幾年真實的情況是,在外部的壓力和改革的動力下,中國大陸的金融業出現了劇烈的變革進展,非常有趣的是,這麼多年來外資金融結構在中國大陸金融業的資產的總額占比一直徘徊在3%左右,沒有什麼大的上升。作為金融政策的研究者,在當前的環境下,我倒是希望海外金融機構的占比能高一點,給本土金融機構壓力大一點,讓他們服務改進的速度快一點,但是這些外資的金融機構,我自己的觀察,因為對中華文明的理解,文化的隔膜,市場的把握,各方面存在很大的隔膜和差距,所以很多都呈現出水土不服的情況,從去年到今年的變化就能看出來,去年應對危機,大陸政府果斷地決策,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城市化建設來帶動經濟增長,到了下半年,平穩地退出並加速調整結構,應對危機的政策脈絡實際上是非常地清楚,很多外資金融機構並不理解,不理解怎麼辦呢?觀望,觀望使得這些外資金融機構錯過了這樣一個發展的機會,所以從總體上看,外資金融機構在大陸的市場份額從去年到今年反而下降了,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因為對政策脈搏的把握的欠缺,並沒有很好地抓住。目前ECFA協定的簽訂,為臺灣的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制度基礎,同時臺灣的金融機構在文化溝通、市場把握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大陸不少金融機構在業務發展中都不同程度得到了臺灣金融機構的支持幫助,例如招商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在大陸獨樹一幟,在發展過程中就得到了臺灣金融業專家的大力支持。

  大陸的銀行業的開放,金融業的開放肯定是一個大趨勢,要把握其中的巨大業務機會,還需要把大陸金融業的發展放到全球的競爭格局下把握,放到大陸的經濟結構下來考察,大陸在國際金融市場、國際多邊組織等的影響力的上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臺灣在這個領域積累了大量的人才、經驗,大到在國際組織話語權的提升,到金融機構國際化,產品國際化,貨幣的國際化,可以說當前面臨著是共同把大中華金融市場做大的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機遇。僅僅以資本市場為例,如果把兩岸三地的基本市場交易量加起來算,在全世界近幾年已處於數一數二的位置,但是一個分散的市場、分散的交易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是很難有定價權和資金吸引力的。一個市場之所以變得重要,是因為全球的投資者都去看他的價格,有充足的流動性和吸引多樣化的金融機構的能力等。那麼我們兩岸三地的市場通過什麼樣的策略聯盟,來共同做得繁榮,交易量辦好,有吸引力,未來的空間也是很大的。
僅僅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大陸的優勢在於快速成長的實體經濟,巨大的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的金融市場,香港的優勢在於充分的國際化,而臺灣的優勢在於有完整的金融業支持產業進步的經驗,這三種優勢如果可以很好結合,將是具有巨大競爭力的金融合作。

  第二要把它放到大的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剛才朱書記講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大陸正在積極推進經濟調整,其中也包括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今年以來,大陸的經濟結構增長,區域結構出現了非常有意義的變化,中部、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首次超過沿海發達地區,所以不同地區裡所需要的金融服務差異會非常大,可能在上海的客戶需要提供一些高端的理財服務,在中西部你可能需要基礎設施融資,加工製造業融資,而南京就成為這樣一個轉換的門戶,所以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可能未來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陸推進的產業結構調整,包括在經濟增長上,從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要轉向消費,消費投資出口,現在更強調消費了,降低對於出口的依賴,更強調內需,在這個轉換過程,臺灣的業者怎麼擴大消費金融,怎麼來應對出口下滑過程中出現的挑戰。在消費信貸和信用卡服務等方面,就我個人而言在大陸首推招商銀行,但是也提醒各位臺灣金融業界的朋友,象招行這樣當年可以說是臺灣一些優秀金融機構的學生的大陸金融機構,近年來已經經歷了快速的成長,現在你們再進入這個市場時,很可能成為一個很強大的金融對手,甚至還是短期內很難超越的競爭對手,這也再次向臺灣的金融機構提示了進入大陸市場的就是時間視窗和時間機遇的重要性。

  在這個巨大的經濟起飛、金融市場發展、以及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中,臺灣的金融機構應當基於自身的優勢,從大陸經濟起飛中尋找自身的立足點,具體來說,在中小企業的融資啊,信用卡的服務啊,風險的管控等方面,臺灣的金融機構具有相對豐富的市場經驗,再比如說台商集中的地區。再比如主動介入大陸的政策重點扶持的企業,大陸金融業出現這麼多的變化,跟過去十年裡面,召開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大幅推進金融改革有直接的關係,現在正在籌備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同時,臺灣的金融機構要到主要的金融中心,到一線地區去進駐,可能獲得全面的競爭優勢是有難度的,這說的是現實的,我覺得南京這樣的台商相對集中、經濟成長空間大的一些二線城市,可能是臺灣的一些金融機構進入大陸市場的比較好的選擇。當然大陸的很多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還有不少應當向台湾經驗教訓學習的地方,大陸與臺灣在許多方面更具有可比性,往往面臨類似的經濟結構,類似的問題,和共同發展的遠景,這當然會給臺灣和大陸的金融業共同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空間和舞臺。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