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也是不可以计划的。科学是对未知的探索,因而科学研究是不能用国家计划和国家工程(863,973)这样的“工程”形式来推动发展的。知识是个人性的,正如艺术是个人创造一样,因此个人兴趣、好奇心,而不是功利主义的实用目标,构成原创性发现的真正动力。

 

 

 以下转载自张军的博客:

 

 对英国而言,今年是诺贝尔奖的丰收年。前不久公布的大学排名中,剑桥又超过了哈佛,暂居榜首。英国人真是喜上眉梢。World Scientific 出版集团主席潘国驹先生昨天发来了一篇短文,题为《从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谈起》,以两位英国物理学奖得主为由头,反思了科学研究中的创新。

 

    两位原籍苏联,目前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教的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获得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他们在材料力学方面制成石墨烯(Graphene),它是已知的最薄的材料。诺贝尔基金的委员会对他们的评语是:“他们很活泼,灵巧,在他们扬弃一些现有的科学理念,他们会漫无目标的在思考新的方向,有时他们的思考是典拆,不少时候是没有结果的。”

 

    潘国驹先生的评论是:“其实这两位获奖人有不平凡的经历,他们都是在苏联受本科和博士学位的教育。苏联继承了重视文化艺术和科学的传统,他们很早就表示追求科学真理的态度,也持有大胆、开放的研究作风。离开苏联之后,他们去了荷兰的Nijmegen大学,再转去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在他们成名之前,以他们的背景和学历是不可能挤进高等学府的殿堂,即顶尖大学。这对他们反而有好处,因为在这样的殿堂里,总要服从“权威”的指导,而限制了他们的大胆、创新的研究方向。”

 

    潘先生最后说:“有很多人都说需求和实际价值是发明、创新之母,这个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今年两位物理获奖人就告诉我们,没有目标,好奇的工作,往往是发明、创新的主催力,大学研究就是向着一个未知的方向,功利主义的政策,往往得不偿失的政策。亚洲国家要培养出诺贝尔获奖者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要有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保守的政策,不论投下多少的资金,都不会有重大的发明和科学的突破。”